电商巨头纷纷瞄准VR购物,大规模商用仍需时日
2017-07-15 158
2016年被称为VR元年,VR/AR技术也受到了资本市场热捧,除却遍地烽起的创业公司与项目,该技术中场景化体验也让更多依靠线上渠道的电商企业看到了提升用户体验的新方式,阿里巴巴、京东、亚马逊等零售企业巨头成为业内先行者。但在采访中,多位业内人士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VR的大规模商用尚需时日,而对该技术与电商结合所带来的变化却并不感到乐观。
VR购物受电商热捧作为2016年最热的科技领域之一,VR/AR初入视界,电商巨头纷纷抛来合作的橄榄枝。
两个月前的淘宝购物节上,“Buy+”的出现曾刷爆朋友圈,虽然当时仅进行了内衣等商品的展示。根据阿里官方的计划,淘宝Buy+的用户测试将于本月在国内上线,支付宝也将会推出VR支付功能,在功能上,淘宝Buy+可为用户带来360度全景浸入式的购物体验,用户可以根据“扫描”来了解产品的价格、质量、试穿评价等信息。据了解,“Buy +”不仅提供了“更换大小/颜色”“买家秀”“卖场展示”等环节,此外还有虚拟导购员和社交的角色。
而京东也于近日宣布联合英特尔、HTC、暴风魔镜等30多家上下游企业成立电商领域的首个VR/AR产业联盟。与此同时,京东与暴风魔镜、英伟达达成采购合作,将在3年内销售1500万台VR头显、1800万个VR显卡。
相比于阿里、京东,亚马逊则相对低调。8月,亚马逊通过一条招聘信息透露了未来欲进军VR领域的意图。原文称:“2016年,我们将搭配Oculus Rift,HTC Vive以及PlayStation VR游戏头戴设备发布实体和线上的增强现实购物体验,并登陆任天堂还未正式公布的下一代游戏机上。”
电子商务交易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研究员赵振营认为,VR/AR技术于电商而言,最大的收益即是用户消费体验提升所带来的GMV转换率的提高,面对业内GMV转换率日趋平稳乃至下降的情况,电商企业试水VR购物实质为探寻突破发展瓶颈的方法。
成本高于转换率,VR商用尚需时日VR虽是热炒题材,但在电商分析师鲁振旺看来,却并非适合所有的电商企业。
“目前国内电商的格局基本奠定,新增顾客数量日趋减少,同时GMV的转换率却在下降,一方面是顾客由此前追求廉价变为追求体验,另一方面电商用户的规模已接近饱和。”赵振营说,“国内电商目前面临三大困境,分别是顾客获取成本过高、平台内商品品质参差不齐以及物流成本过高。VR能够带来购物场景的升级,能够感受到虚拟现实的场景,让线上的场景更好,作用仅是锦上添花。”
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VR购物于电商企业而言,有提升转换率的益处,于消费者而言则有购物体验提升的优点,消费者在线上购物时,对商品的了解不再停留在仅能查看文字和平面图片信息的层面上,可以360度的、将商品内外全方位的观察了解,乃至试用。
然而若要实现VR购物,其成本的提升却有可能高于GMV转换所增加的收益。赵振营透露,VR购物的成本,保守估计将会是当前平面展示的3到5倍,但是这一技术所提升的转换率却很难抵消新技术增高的成本。
“就我们所了解到的,目前阿里两大平台GMV转换率大约在1%,京东VR购物能够提升的转换率至多在0.2%到1%之间,也就是说,阿里若上线VR购物,GMV转换率至多增加到2%。VR购物若要实现商用,除了技术,还需要在成本方面下苦功夫,这起码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赵振营说。
虽然离VR购物全面商用尚需时日,但多位业内人士却表示,在研发、推广和维护方面,自营模式的电商企业或许更具优势。
“如果上线VR计划,自营模式的电商则有着先天的优势,因为只需要在自己的货架、商品上做好相关的展示即可,而平台模式的电商企业则需要平台中的商家都具备这样的技术能力,从成本、协调方面,面临着更多的困难。”赵振营说。
技术仍不成熟VR/AR虽受资本青睐,但离上线商用仍有距离。易观智库分析师杨帆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从现在起到VR购物正式商用,起码还需两年以上的时间。
众所周知,VR共有手机盒子、一体机和PC式头盔三种形态。据杨帆介绍,手机盒子价格相对低廉,功能却是三者中最弱,仅可提供简单的娱乐功能;一体机具备性能体验,但价格与成本很高,售价常在万元以上;PC式头盔其体验最好,缺点是有线设备,不便携带,活动范围有限,并且价格昂贵。
“若要用在电商领域,手机盒子将成为最主要的终端,但目前包括HTC、暴风魔镜、索尼等在内的VR产品研发企业产品的多维展示等用户体验方面,技术仍不够成熟,性能展示与体验方面有所欠缺,更多地只是360度的模型展示。此外,尚未找到降低成本的方法,这也让这种终端设备很难进入寻常百姓家。”杨帆说,“目前VR/AR的研发人员缺口较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VR商用的进度。”
除却终端设备的研发机构,相关的配套服务企业、机构同样欠缺。“VR购物对于消费者和电商企业而言,都会提高成本,消费者需要付出购买消费终端的成本,企业则需要付出研发、推广、维护等成本,而且需要有相关的成熟的VR技术、设备的服务公司和行业环境,但VR技术并不成熟,行业中除了HTC、暴风魔镜、索尼等巨头公司,其余的企业大多是创业公司,前景不明,研发实力、服务能力均成疑问。”杨帆说。
-
婴儿睡袋、宝宝睡袋种类你知道哪些?
婴儿睡袋是为了防止婴儿睡觉蹬被而使用的包裹婴儿身体的睡眠用品。随着工业产业化的发展,妇女走出家门参加工作越来越普遍,已经成为各个领域的半边天。全天候的照料宝宝,看管宝宝晚上睡觉的任务已成为年轻妈妈不可承受之重。并且,随着科学育儿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父母已认识到需要给宝宝自己的睡眠空间。宝宝拥有自己的婴儿床和自己的睡眠用品。而独自睡觉的宝宝,睡眠中蹬被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婴儿睡袋,作为可以防止宝宝蹬被着凉的睡眠用品,应运而生,并得到年轻父母们的青睐。 1、信封式 外观:长方形如信封样,相当于一条小被子对折,底部,侧边拉链。绝大部分设计成可以打开成被子的两用型,既可以当小被子使用,也可以对折后拉上拉链变成成睡袋。该款式优点是结构简单,一般使用双头拉链,底部可以打开,方便更换尿片等。由于被子睡袋两用型,增强了产品的实用功能,空间大,宝宝活动自由,不受束缚。缺点:宝宝容易整个人钻到睡袋里或溜出睡袋。所以,该类款式很多配有护肩设计,能防止宝宝溜出睡袋。 2、葫芦式 外观:形如葫芦,上窄下宽,一般为圆底设计。可以看成是信封式睡袋的改良,颈部收窄,可以防止宝宝溜出睡袋或钻到睡袋里,底部圆大,让宝宝双腿可以自由活动,增加了宝宝的舒适度。缺点:由于尺寸的改动,这款睡袋打开后无法作为一条被子使用,降低了产品的使用效率。 3、衣服式 外观:形如衣服,有袖,有的也有帽等。不用担心宝宝睡觉时的活动会影响使用,妨碍宝宝睡觉。现行款式大多配有加长袋,可以随宝宝的身高调节睡袋的长度,延长了产品的使用期限。 缺点:该款产品由于做工相对复杂,一般价格比较其他款式更高。上下尺寸一般相差不大,对于宝宝的双脚活动还是有束缚。并且,由于产品辅料较多,多根拉链,钮扣等,需要防止擦到孩子娇嫩的皮肤或被孩子拉扯下来误食。 4、背心式 外观:状如背心。可以看做衣服样睡袋的缩减版,去掉袖、帽、加长袋等东西一般适合夏天等季节用。 5、蚕茧式 外观:像蚕茧一样贴身紧裹着宝宝。一般做成卡通式,如蚕宝宝,青蛙,小熊的样子等。 优点是贴身,保暖好。 缺点是对宝宝束缚太大,一般需要用弹性面料做,或作成弹性结构。 6、袖被式 外观:和普通被子类似,在被子上多出两只袖子。这款产品介于睡袋和被子之间,既可以有盖被子样的舒适和活动自由,又防止了宝宝睡觉时乱动导致的露被着凉。
-
婴幼儿衣服穿多少、怎么穿合适?
研究认为,小儿体重达到4千克左右时,身上会长出一层脂肪层,自身的体温调节系统就会正常工作,保持自身温暖。一般地,无论什么季节,小儿穿衣只要稍多于成人就可以了。较胖的小儿还可以比成人少穿一点。如果总给小儿穿得太暖和,身体就会失去应变力,反而更容易着凉。 原则:多穿不如少穿。只要在气温变化下,能保持体温就可以了。 宝宝究竟应穿多少才适宜? 判断宝宝衣服穿多了还是少了,不能以宝宝手脚的冷热来决定(因为宝宝手脚的血液比其他脏器相对较少,在冬天很容易发冷;在活动后,手脚又很快可以变温暖)。有一个简单的方法,让宝宝自由活动10分钟: ①如果宝宝面色红润,贴身衣服是温热的(锁骨是温热的),说明衣服正好; ②如果宝宝面唇色红,贴身衣服有些湿,说明衣服多了,应逐渐减少; ③如果面色不红润,贴身衣服是干凉的,则说明衣服太少,应适当增加。 西方人和日本人等养育小儿时,都很注意从小训练身体适应气温变化的能力和耐寒力。即使在冬季,小儿穿戴也并不多,并且让小儿象其他人一样到户外待上两三个小时,呼吸新鲜空气,活动,游戏。这样做会使小儿的面色红润、胃口良好、精神旺盛。 据介绍,日本近年出现“裸保育”:加强调节体温能力,提高身体素质的良好手段。 “三暖一寒一凉”:暖背、暖肚、暖足、寒头、凉心胸
-
婴幼儿餐椅种类和推荐
简易款餐椅 不到100元,堪称性价比之王。最善于压缩成本的宜家公司,只保留了餐椅的最简单功能:底座宽、带餐盘,很多妈妈说坐的倒是也舒服、可拆卸椅腿随车携带。 缺点:不可调整靠背角度、没有座套,坐着的舒适度会稍差。餐板没有可调节的空间,要是胖宝宝慎选,使用时间不够长。 拼装可拆卸木质儿童餐椅 200-500元不等,餐椅是安插在底座上的,底座可拆卸。这种餐椅购买时要注重两点: 1、木制餐椅,选购之前要确保材质的安全性。 2、椅子与支架拼接处要卡牢,宝宝坐上去不能摇摇晃晃的。 多功能餐椅 300-500元爱音,是宝妈们第一想到的品牌,它胜在性价比。餐椅座套做成了PVC爬行垫材质,脏了容易打理。 除了当餐椅,在宝宝6、7个月的时候还是哄觉利器,宝宝放在上面,来回推,很快就能进入梦乡。 五点式的安全带还能固定宝宝,便于一个人照看孩子的时候离开一小下(当然这只能孩子小的时候,大点会爬会翻了就不行了),底下有个储物篮,口水巾围嘴尿不湿什么的都能放里面,总而言之一句话,买回家觉得简直太实用了。 为了延长使用期限,15年爱音推出了新款餐椅,有了更实用的突破:可以作为餐椅使用,宝宝3岁后可分开当小桌椅使用,这样使用的时间更长,性价比更高。 便携餐椅 不一定所有餐厅都能配有宝宝餐椅,而且餐椅有助于帮宝宝培养良好就餐习惯,坐上去就像开启了“本宝宝要开始吃饭了”的开关。 价格:200-500元不等。 便携餐椅是外出的好选择,野餐出游,携带方便、轻松折叠、可以单肩背。 可以坐一辈子的椅子 号称“可以用到一辈子的餐椅”,颜值很高。小宝宝可以当摇椅用,大了可以做餐椅,座椅宽度为50厘米,胖宝宝也适用。 价格:1500元左右。 座套是卷轴,很好清洗。踏板有多挡可以调节。桌脚有防翻倒闭锁器,再也不用担心宝宝会翻。如果家里是日式或中式实木风格,这款餐椅的颜值会很搭。
-
中国化妆品发展史及最早进口化妆品
我国是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也是最早懂得和用化妆品的国家之一。 我国关于化妆品的发展历史虽尚未发现准确的记载,但是从考古工作发现的陪葬品、壁画、雕刻及生活遗迹中推测,远在公元前2000多年人类就懂得化妆美容了。 早在公元前1000多年,殷纣王时期就产生了“燕支”即今日的“胭脂”,当时是将燕地产的红兰花叶捣成汁、凝作脂,用以饰面。 春秋战国时期已经产生了粉黛、胭脂、眉墨和兰膏等化妆品。 汉朝时期,化妆品被广泛使用。 据记载,东汉梁冀的妻子孙寿会制备各种各样的“妆眉”,称绝一时;唐朝时期,化妆品非常流行;宋、元、明、清时期,化妆品生产处于“小作坊”式生产状态之中; 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化妆品作坊是扬州“谢馥春”与杭州“孔风春”,已有百余年的历史都是由采炼芳香物供应宫廷发展起来的。 鸦片战争以后,外国化妆品流入中国。我国化妆品厂始建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早是在香港建厂的。相继流行的有“双妹牌”花露水、“旁氏”雪花膏和雪花音。1930年后,上海、云南、四川、辽宁等地出现一些专门生产雪花青之类化妆品的小型工厂,但数量少、档次低、质重差。 新中国成立后,各省、市、自治区都发展了化妆品工业,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工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