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亚马逊 蓝领白领都只不过是“亚马逊机器人”
2017-07-27 164
但亚马逊(恶劣的)工作环境背后是一个更大的故事,关于自动化如何改变蓝领和白领工作的故事。亚马逊只是恰好站在了刀刃上。
蓝色和白色亚马逊机器人
以下这段摘自《纽约时报》文章的话,激发了我的好奇心:
公司的老员工常说,亚马逊管理的天才之处在于它激发了员工的自我驱使机制:「如果你是一名优秀的亚马逊员工,你就会变成一个亚马逊机器人(Amabot)」,一名员工说道,用 Amabot 这个词来表示你已经成为体制中的一个。
换句话说,成为「体制中的一个」,很可能意味着已经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达到一种超然的状态。但在这里,我们讨论的是在机器中做一个齿轮。当我们把公司看作是机器,那么齿轮就是机器人,或者在这个事件中,齿轮指的是亚马逊机器人(Amabot)。
蓝领机器人和白领机器人
对于「蓝领亚马逊机器人」,最好的描述来自一本名叫《Mindless: Why Smarter Machines Are Making Dumber Humans》的书。根据这本书的介绍,亚马逊有一个按分钟监控员工的位置和工作表现的监控体系,其中详细介绍了几个令人不安的例子,例如当包装工人经常到离工作场所最近的厕所时,他们就会受到谴责。这描绘了一幅高科技技术下的老式科学管理思想(又名 Taylorism)的场景。而且亚马逊使用高科技来最小化「时间偷窃」(不允许员工偷懒),以提高整个运营中心和其他蓝领工作场所的吞吐量。
由于计算薪资的方式不同,「白领亚马逊机器人」和用时间效率系统监控、以小时计算工钱的蓝领工人不同,大多数白领机器人从事的主要是脑力劳动。
白领机器人工作系统的首要目标,是利用个人智慧来最大化集体智慧。这个系统是为了让想法分享最大化而设计的,换句话来说就是不仅让员工在每周 80 小时的工作时间内完全奉献,连周末和假期也不放过。
设计这个系统,另外的一个关键因素是通过一种天赋培养技术,来找到那些最有前景的脑袋,并使他们持续产出。这种技术主要被咨询公司和其他高度依靠脑力的组织所使用。
去人化
去人化最容易在体力劳动上看到。当公司给员工带上有卫星导航系统的标签,保证他们以最佳路径穿过一个仓库时,我们很难不把这些人看做是机器上的齿轮。
去人化在脑力劳动的工种方面则没有那么普遍地被应用。首先从人类劳动力与自动化的关系就能普遍地看出。在我们今天的经济框架中,人类劳动力扮演着机器所不能胜任的角色。
如果亚马逊还让人类在订单履行中心干着适合机器做的工作,那么只是因为他们还没研究出来该如何将这些工作自动化。在这个层面上来说,人类劳动力提供了我们的机器自动化还未能及之处的灵活性。当机器越来越高效及更广范围地被应用时,这套系统变得更高产。工作流的加速使这套系统中的瓶颈――人类劳动力承受着愈多的压力。这就是我们在亚马逊的故事中所见到的事实。
我们最初在脑力劳动的自动化尝试主要集中在邮件、网站、数据库还有其他提高集结和分配知识的工具上体现着。当这些工具被我们使用的炉火纯青时,信息大爆炸发生了。机器还未能具备理解这些信息的能力,所以负责知识工种的人类在他们企图与不断加速的系统保持同样步伐的时候,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压力增大,工作时间增加,同时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也被打破了,我们就这样在这股洪流中迷失了自己。
我们在这里谈论的影响是两方面的:「去人化」从字面上来理解是人类被机器取代的意思,同时也是我们的人性在这场洪流中不易察觉地就被腐蚀了。
机器崛起在亚马逊帝国
亚马逊的创始人及CEO 杰夫?贝佐斯和亚马逊的其他高管会如何对现在这股对亚马逊劳动力制度的讨伐做出回应呢?当《纽约时报》在2012年对苹果公司的生厂商富士康的恶劣工作环境进行揭露时,富士康在面对类似的压力时,选择了进行大规模的机器自动化。而亚马逊早就在自动化这条路上走了很远。当2012年收购Kiva systems――一个制造机器人的公司时,Amazon Robotics就跻身成为了订单履行中心自动化系统的主要玩家之一。
(Amazon Robotics)
在过去的几年中,亚马逊在人工智能方面也进行了高度的投入,主要在机器学习方面。在LinkedIn(领英)搜索「机器学习」方面的职位时,会看到亚马逊发布了669个职位空缺,对比苹果只有232个,和Facebook的266个,以及IBM的326个,Google的466个。虽然这逻辑并不完美,因为这并没有已经存在于这些公司的职位计入其内,同时也没有考虑这些公司在试用LinkedIn用作招聘时可能使用的不同策略,但是还是能或多或少地表现出这些公司现期在机器学习方面不断增大的需求。
亚马逊在使用机器学习来分析来自其网站的巨型的数据模型方面有着长远的历史。这就是这家公司那极其重要的「购买建议」的幕后功臣,同时也帮助亚马逊的软件开发人员创建Amazon Echo的语音识别能力,以及解决订单履行中心物流上遇到的棘手问题。今年四月,亚马逊宣布旗下的AWS(Amazon Web Services)平台将包括亚马逊机器学习(Amazon Machine Learning),这意味着给外部的软件开发者提供对其人工智能预测引擎的使用权。
亚马逊机器人的命运
杰夫?贝佐斯向来对外界的压力不为所动,尤其当这些压力并不能对他的战略或者服务顾客的能力造成影响。眼下,亚马逊严苛的员工制度被曝光在大众视野,这可能会导致客户对其态度的转变,但既然自动化已经毫无疑问是他们战略的核心了,那么亚马逊可能选择加速推进机器学习进程使更多机器人能够取代蓝领工人,以此来挽回他们受损的声望。
亚马逊白领机器人的未来才是真正的难题。亚马逊机器人正在将机器还没有掌握的工作流进行自动化处理,这个系统被称为:亚马逊土耳其机器人(指的是亚马逊的Mechanical Turk服务,在2005年正式推出,它是关于使用人力来执行处理一些类似于电脑该做的任务,为企业解决了一些计算机很难处理,但人类可以轻松解决的数字任务,例如识别物体、转录视频、执行重复数据删除、标记图像和研究数据详细信息等)此项服务被称作「人工的人工智能」,旨在将白领的工作内容线性处理和商品化,这似乎是贝佐斯的心血结晶。实际上,很多十年前就设计出的图样自动匹配现在已经被机器学习算法掌握。
员工的角色应该是完成机器尚未学会的工作,加速机器学习的系统也加速了机器取代人力的步伐。这也是为什么机器学习要了解未来「去人类化的」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很多沟通以及决策制定的工作对于机器来说还过于复杂,但是这个情况将迅速改观。
机器学习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方面进步飞快, 这说明机器将会很快以一种从前不可能的方式去理解人类传达的信息。如果这点真的实现,机器足以接管更多由知识型员工来处理的沟通以及决策工作。进而,阻挡人类在组织智能发展进程中取得巨大飞跃的绊脚石就会从此消失。
而我们现在正经历这个过程中的阵痛。
亚马逊已经标榜自己为一个数据驱动的企业。今天的人们已经开始用机器衍生出的信息去促进决策制定。 亚马逊斥资在西雅图投资的新总部证明他们暂时还未做出大的改变。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决策,还有他们制定的工作流程正在越来越多地交付给机器。越来越少的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从决策制定环节上走下来。这些改变会首先出现在那些在机器学习上深度投资的大企业中。
-
婴儿睡袋、宝宝睡袋种类你知道哪些?
婴儿睡袋是为了防止婴儿睡觉蹬被而使用的包裹婴儿身体的睡眠用品。随着工业产业化的发展,妇女走出家门参加工作越来越普遍,已经成为各个领域的半边天。全天候的照料宝宝,看管宝宝晚上睡觉的任务已成为年轻妈妈不可承受之重。并且,随着科学育儿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父母已认识到需要给宝宝自己的睡眠空间。宝宝拥有自己的婴儿床和自己的睡眠用品。而独自睡觉的宝宝,睡眠中蹬被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婴儿睡袋,作为可以防止宝宝蹬被着凉的睡眠用品,应运而生,并得到年轻父母们的青睐。 1、信封式 外观:长方形如信封样,相当于一条小被子对折,底部,侧边拉链。绝大部分设计成可以打开成被子的两用型,既可以当小被子使用,也可以对折后拉上拉链变成成睡袋。该款式优点是结构简单,一般使用双头拉链,底部可以打开,方便更换尿片等。由于被子睡袋两用型,增强了产品的实用功能,空间大,宝宝活动自由,不受束缚。缺点:宝宝容易整个人钻到睡袋里或溜出睡袋。所以,该类款式很多配有护肩设计,能防止宝宝溜出睡袋。 2、葫芦式 外观:形如葫芦,上窄下宽,一般为圆底设计。可以看成是信封式睡袋的改良,颈部收窄,可以防止宝宝溜出睡袋或钻到睡袋里,底部圆大,让宝宝双腿可以自由活动,增加了宝宝的舒适度。缺点:由于尺寸的改动,这款睡袋打开后无法作为一条被子使用,降低了产品的使用效率。 3、衣服式 外观:形如衣服,有袖,有的也有帽等。不用担心宝宝睡觉时的活动会影响使用,妨碍宝宝睡觉。现行款式大多配有加长袋,可以随宝宝的身高调节睡袋的长度,延长了产品的使用期限。 缺点:该款产品由于做工相对复杂,一般价格比较其他款式更高。上下尺寸一般相差不大,对于宝宝的双脚活动还是有束缚。并且,由于产品辅料较多,多根拉链,钮扣等,需要防止擦到孩子娇嫩的皮肤或被孩子拉扯下来误食。 4、背心式 外观:状如背心。可以看做衣服样睡袋的缩减版,去掉袖、帽、加长袋等东西一般适合夏天等季节用。 5、蚕茧式 外观:像蚕茧一样贴身紧裹着宝宝。一般做成卡通式,如蚕宝宝,青蛙,小熊的样子等。 优点是贴身,保暖好。 缺点是对宝宝束缚太大,一般需要用弹性面料做,或作成弹性结构。 6、袖被式 外观:和普通被子类似,在被子上多出两只袖子。这款产品介于睡袋和被子之间,既可以有盖被子样的舒适和活动自由,又防止了宝宝睡觉时乱动导致的露被着凉。
-
婴幼儿衣服穿多少、怎么穿合适?
研究认为,小儿体重达到4千克左右时,身上会长出一层脂肪层,自身的体温调节系统就会正常工作,保持自身温暖。一般地,无论什么季节,小儿穿衣只要稍多于成人就可以了。较胖的小儿还可以比成人少穿一点。如果总给小儿穿得太暖和,身体就会失去应变力,反而更容易着凉。 原则:多穿不如少穿。只要在气温变化下,能保持体温就可以了。 宝宝究竟应穿多少才适宜? 判断宝宝衣服穿多了还是少了,不能以宝宝手脚的冷热来决定(因为宝宝手脚的血液比其他脏器相对较少,在冬天很容易发冷;在活动后,手脚又很快可以变温暖)。有一个简单的方法,让宝宝自由活动10分钟: ①如果宝宝面色红润,贴身衣服是温热的(锁骨是温热的),说明衣服正好; ②如果宝宝面唇色红,贴身衣服有些湿,说明衣服多了,应逐渐减少; ③如果面色不红润,贴身衣服是干凉的,则说明衣服太少,应适当增加。 西方人和日本人等养育小儿时,都很注意从小训练身体适应气温变化的能力和耐寒力。即使在冬季,小儿穿戴也并不多,并且让小儿象其他人一样到户外待上两三个小时,呼吸新鲜空气,活动,游戏。这样做会使小儿的面色红润、胃口良好、精神旺盛。 据介绍,日本近年出现“裸保育”:加强调节体温能力,提高身体素质的良好手段。 “三暖一寒一凉”:暖背、暖肚、暖足、寒头、凉心胸
-
婴幼儿餐椅种类和推荐
简易款餐椅 不到100元,堪称性价比之王。最善于压缩成本的宜家公司,只保留了餐椅的最简单功能:底座宽、带餐盘,很多妈妈说坐的倒是也舒服、可拆卸椅腿随车携带。 缺点:不可调整靠背角度、没有座套,坐着的舒适度会稍差。餐板没有可调节的空间,要是胖宝宝慎选,使用时间不够长。 拼装可拆卸木质儿童餐椅 200-500元不等,餐椅是安插在底座上的,底座可拆卸。这种餐椅购买时要注重两点: 1、木制餐椅,选购之前要确保材质的安全性。 2、椅子与支架拼接处要卡牢,宝宝坐上去不能摇摇晃晃的。 多功能餐椅 300-500元爱音,是宝妈们第一想到的品牌,它胜在性价比。餐椅座套做成了PVC爬行垫材质,脏了容易打理。 除了当餐椅,在宝宝6、7个月的时候还是哄觉利器,宝宝放在上面,来回推,很快就能进入梦乡。 五点式的安全带还能固定宝宝,便于一个人照看孩子的时候离开一小下(当然这只能孩子小的时候,大点会爬会翻了就不行了),底下有个储物篮,口水巾围嘴尿不湿什么的都能放里面,总而言之一句话,买回家觉得简直太实用了。 为了延长使用期限,15年爱音推出了新款餐椅,有了更实用的突破:可以作为餐椅使用,宝宝3岁后可分开当小桌椅使用,这样使用的时间更长,性价比更高。 便携餐椅 不一定所有餐厅都能配有宝宝餐椅,而且餐椅有助于帮宝宝培养良好就餐习惯,坐上去就像开启了“本宝宝要开始吃饭了”的开关。 价格:200-500元不等。 便携餐椅是外出的好选择,野餐出游,携带方便、轻松折叠、可以单肩背。 可以坐一辈子的椅子 号称“可以用到一辈子的餐椅”,颜值很高。小宝宝可以当摇椅用,大了可以做餐椅,座椅宽度为50厘米,胖宝宝也适用。 价格:1500元左右。 座套是卷轴,很好清洗。踏板有多挡可以调节。桌脚有防翻倒闭锁器,再也不用担心宝宝会翻。如果家里是日式或中式实木风格,这款餐椅的颜值会很搭。
-
中国化妆品发展史及最早进口化妆品
我国是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也是最早懂得和用化妆品的国家之一。 我国关于化妆品的发展历史虽尚未发现准确的记载,但是从考古工作发现的陪葬品、壁画、雕刻及生活遗迹中推测,远在公元前2000多年人类就懂得化妆美容了。 早在公元前1000多年,殷纣王时期就产生了“燕支”即今日的“胭脂”,当时是将燕地产的红兰花叶捣成汁、凝作脂,用以饰面。 春秋战国时期已经产生了粉黛、胭脂、眉墨和兰膏等化妆品。 汉朝时期,化妆品被广泛使用。 据记载,东汉梁冀的妻子孙寿会制备各种各样的“妆眉”,称绝一时;唐朝时期,化妆品非常流行;宋、元、明、清时期,化妆品生产处于“小作坊”式生产状态之中; 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化妆品作坊是扬州“谢馥春”与杭州“孔风春”,已有百余年的历史都是由采炼芳香物供应宫廷发展起来的。 鸦片战争以后,外国化妆品流入中国。我国化妆品厂始建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早是在香港建厂的。相继流行的有“双妹牌”花露水、“旁氏”雪花膏和雪花音。1930年后,上海、云南、四川、辽宁等地出现一些专门生产雪花青之类化妆品的小型工厂,但数量少、档次低、质重差。 新中国成立后,各省、市、自治区都发展了化妆品工业,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工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