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淘族日益增多 好产品出口劣质产品内销
2017-07-02 145
李先生:国外直邮的相对放心点,国外的检验标准比国内严格,而且直邮不容易买到假货,毕竟是给自己宝宝吃的东西。
但李先生觉得,总让朋友从国外买再寄回来着实有点麻烦,于是他就加入了海淘族的大军。
李先生:网上海淘的很多,都有教程,一学就会。可以直接购买美国的产品,跟淘宝差不多,信用卡付款,再通过转运公司寄回来就可以了,一般一二十天就寄回来了。而且买的多的话,价格比在国内还便宜呢。
有了成功的海淘经验后,李先生彻底迷上了海淘,宝宝用的所有产品基本都是海淘回来的。
李先生:奶粉、尿不湿,宝宝的牙胶、玩具、衣服,经常会有优惠,我一般一次都买很多。我家宝宝现在用的全是进口的,最关键是质量有保障。
李先生说,其实很多用品虽然是国外的牌子,但产品包装上却用中文写着中国制造,这样的产品质量跟国外本地生产的有差别而且价格更高。
李先生:中国有很多代工厂,生产的全是出口的东西,但是在国内市场买不到,就算能买到价格也贵得离谱。而一些号称原单的产品,其实就是残次品,不想给孩子用。
李先生所说的原单,其实就是国外品牌把原料、配件、版型等拿到生产国制作,然后再拿回去销售。考虑到原料制成成品过程中各方面的损耗,提供原料时会多给3%,即“计划报废物资”,以防万一。厂家在完成订单后,利用剩余的原料,偷偷制作版型一模一样的产品,这就是原单货。它和“真货”的唯一区别不过是“庶出”而已,这样的“原单”李先生表示自己绝对不会购买。
李先生:即使是一模一样的品牌,从国外买来的和在国内买来的,质量上都会差一大截。我不是崇洋媚外,只是想给孩子用质量过关的东西。
长春小伙陈浩从2004年开始接触“海淘”,从最初淘户外用品到如今,他家里的衣食住行基本都靠海淘解决。
陈浩:我们家的东西除了车和大家电,小家电、服饰包括厨房的很多日用品都是在国外买的。我在2004年左右开始接触,2005年正式开始,买的都是一些高端的户外装备、衣物、器材。当时对这方面特别喜好,国内又没有。那时候有很多同学留学在外面,告诉我有很大的价格差异。比如一个100美元的东西,如果1000块钱进来,到国内的市场零售价往往会达到2000-2500块钱,在国内买相同产品的价格能是国外的两倍甚至两倍以上。
对于“海淘”一族来说,价格无疑是极具吸引力的一方面,同时更可信赖的品质,也是让他们宁愿舍近求远,去海外淘商品的动力。
陈浩:像我们在长春玩攀岩、玩崖降的,用的都是专业器材,都是全铝或钢质的,使用寿命不允许超过3年。我们在国外买的东西,每一批产品上都有编码,绳索的内芯中都是有芯片的,一扫描就知道出厂的时间。但是像国内很多所谓的户外店,质量就千差万别了。
陈浩说,多年的海淘经验给他最深切的感受就是,同样品牌的商品,在国内销售的与海外购买回来的会存在一定差异。
陈浩:我经常选购一些东西做对比,相同产品包括相同剪裁的,国内和国外的产品线有很大的不同。因为我这边接触了很多渠道,服饰的这个东西,比如我经常穿的,它只是近三年在国内才有生产线的,之前都是在以色列或南亚或者说南美洲国家有生产线,在中国根本没有生产线,它的出厂质量要求是比较高,绝对不会出现线头,但是确实这几年在国内看到的,也是有各种各样小小的瑕疵。像我有些客户,他是往德国的汽车组装厂供应汽车内饰件,它在出口的时候必须有共同的质量把关,才能够输出,都是由国外人员检测的,转内销的时候,他为了供应国内的二手车市场,采用较低质量的配比。
据了解,从5月底开始,江苏省和南京市质监部门就曾连续公布多起产品质量抽检结果。其中发现,许多产品在国内市场上的合格率很低,但出口质量合格率却很高。质监部门把这样的现象叫做:“好产品用于出口、劣质产品用于内销”。
江苏电光源产品检测中心工程师刘钰介绍,他们抽检发现,市场上节能灯的合格率只有52%,LED道路灯具、吸顶灯的合格率更低,只有30%,但是它们出口的合格率却超过95%。
刘钰:全球90%以上的节能灯都来源于我国的大中型企业,他们生产规模大、自动化程度高、技术开发投入多,它们的产品大都用于出口。而“价廉物不美”的节能灯产品又充斥国内市场,不断挤占市场份额。
儿童图书也是“墙里开花墙外香”。欧盟对于儿童图书的质量标准有9大类,对产品所选用的原材料、包括纸张中的微量元素都有严格要求。而国内却没相关强制标准,大量使用了成本低廉的原材料,所以国内图书质量跟出口图书没法比。
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书刊印刷产品质检站朱洁:当我们抽查到不合格通知企业时,他们说我们没有执行这样的标准。因为要保证环保质量,它的成本也要相应提高。因为没有强制执行标准,我们只能希望出版单位在选择印刷企业的时候,尽量选择具有绿色环保的印刷企业。
在针对橡皮擦、文具笔的检测中,质监部门发现,由于国内标准的缺失,一些企业有意无意地采取了双重生产标准。
江苏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国家办公用品质检中心高级工程师曲梅:外国的法规比我国学生用品通用的强制标准更全面、更严格。但是我国也有大量的笔类的出口、玩具都能达到欧盟和美国的标准,这表明我国的原料和工艺完全能达到国际要求。但是很遗憾的是,在国内销售的这些东西却没能达到这个标准。就是我们自己的孩子,跟国外的孩子比,好像所得到的安全保护是不太一样的。
既有消费者的个体感受,又有质检部门官方的声音,那么这样的现象是不是普遍存在呢?记者就相关的话题询问国家质检总局、包括质量万里行等等相关单位时,得到的答复都是没有做过专业或者专门的这样的调研工作。不过,中华环保联合会环保标准专业委员会理事、北京服装学院副教授龚研成以服装为例表示,在日用品领域,这种情况相对常见。
龚研成:同一品牌不同档次在一些日用品特别是在服装产品中,确实存在,包括国外的一些品牌,比如在中国市场投放的产品和在欧美和日本等国家投放的产品本身由于自身不同的标准,就会有不同的产品质量的差异。
常年从事外贸工作的专业人士在接受采访时揭秘说,以往出口转内销确实是高质量的代名词,但是现在部分出口企业把产品转内销之后,是把那将降低生产标准的产品依然当作高端产品出售,表面上看似降低了一些价格,但质量上的差距其实来的更大。
安徽的夏先生从事外贸经营已经有8年时间,通常他们会根据客户要求来生产。
夏先生:外贸做的是订单式生产,国外的客人愿意出钱买好的,我们就给他生产好的,他愿意买差的我们就给他生产差的。都是按照利润来驱动的。
夏先生表示,产品出口和内销的质量要求差别主要看监管力度大小,他们公司主要是经营家纺外贸出口,由于国外和国内对家纺行业要求都比较高,因此出口和转内销的产品质量基本上没有什么差别。
夏先生:对于部分行业,比如家纺行业,国内的产品质量就远远高于欧洲市场的质量,我们的货和美国市场的货都差不多的,比很多国家卖的货都要好,就因为中国家纺行业政府监管的比较严。
而有的行业由于监管力度不同则对质量要求不同。所以,部分出口转内销的行业,往往沦为质量和监管的盲区。
夏先生:食品行业监管不行,所以到处都是食品问题。国外市场很成熟,监管很全面,一些次品如果在国外销售会面对很大的监管风险,一旦被查到,会被退货,罚款,甚至会有法律上起诉导致公司破产,所以外国零售商在尽量选购质量有保证的产品。而中国市场由于还在发展过程当中,监管不是很完善,有些企业就钻这个空子,质量就鱼龙混杂。
夏先生告诉记者,产品的价格也是由市场来订,当前国内外竞争都比较激烈,为能接到订单,企业为了保证生产有时会以成本价供货,这样就会偷工减料降低产品质量。
夏先生:外贸行业为了能接到订单,大家提供的都是最低的价格,国内的市场也是很竞争的,尤其是现在为了保证生产,甚至会以成本价供货,所以和国外这块有差别,经济利益是肯定的,想多赚点钱。
北京市律师协会消费者权益法律事务专业委员会主任知名律师邱宝昌:出口转内销是成本原因造成的,有的可能是质量问题,标准问题,可能有的是运输问题,还由于受一些关税壁垒的影响导致的出口不行。
现在有的可能是国内自己的品牌,也有是外商独资的品牌,出口转内销有可能一部分本身有质量问题,不符合国外标准,也有可能不符合国内的标准,但是打入出口转内销给人们的感觉是商品的质量比在国内销售要好,实际上有误导。第一,作为出口转内销商品首先要明示,什么原因造成的出口转内销;第二,品牌的质量是不是符合我们国内的相关法律法规的标准,质量标准,安全标准;第三在价格上是不是打了出口转内销就比同样的商品价格要高。消费者的知情权要得到充分尊重。
再有一种情况是根本就不是出口转内销的,虚构事实把普通商品或者不合格商品冒充出口转内销来欺骗消费者。消费者维权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向相关部门投诉,出口转内销在海关上都有记录,如果是假冒出口转内销的肯定查不到报关单。这种情况很容易解决,只要到海关投诉要求查询就可以。对于有一些真正的出口转内销的可能是有质量问题的,需要鉴定,有的本身质量没问题,确实是出口转内销的价格偏高,这又需要消费者货比三家,不要迷信出口转内销的商品都是好商品,它的价格高是理所当然的,如果要是这样认为可能就会在公平交易方面在选择方面都受到很大的影响。所以购买了出口转内销的产品感觉它质量不合格,投诉、举报也可以提起诉讼。
-
婴儿睡袋、宝宝睡袋种类你知道哪些?
婴儿睡袋是为了防止婴儿睡觉蹬被而使用的包裹婴儿身体的睡眠用品。随着工业产业化的发展,妇女走出家门参加工作越来越普遍,已经成为各个领域的半边天。全天候的照料宝宝,看管宝宝晚上睡觉的任务已成为年轻妈妈不可承受之重。并且,随着科学育儿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父母已认识到需要给宝宝自己的睡眠空间。宝宝拥有自己的婴儿床和自己的睡眠用品。而独自睡觉的宝宝,睡眠中蹬被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婴儿睡袋,作为可以防止宝宝蹬被着凉的睡眠用品,应运而生,并得到年轻父母们的青睐。 1、信封式 外观:长方形如信封样,相当于一条小被子对折,底部,侧边拉链。绝大部分设计成可以打开成被子的两用型,既可以当小被子使用,也可以对折后拉上拉链变成成睡袋。该款式优点是结构简单,一般使用双头拉链,底部可以打开,方便更换尿片等。由于被子睡袋两用型,增强了产品的实用功能,空间大,宝宝活动自由,不受束缚。缺点:宝宝容易整个人钻到睡袋里或溜出睡袋。所以,该类款式很多配有护肩设计,能防止宝宝溜出睡袋。 2、葫芦式 外观:形如葫芦,上窄下宽,一般为圆底设计。可以看成是信封式睡袋的改良,颈部收窄,可以防止宝宝溜出睡袋或钻到睡袋里,底部圆大,让宝宝双腿可以自由活动,增加了宝宝的舒适度。缺点:由于尺寸的改动,这款睡袋打开后无法作为一条被子使用,降低了产品的使用效率。 3、衣服式 外观:形如衣服,有袖,有的也有帽等。不用担心宝宝睡觉时的活动会影响使用,妨碍宝宝睡觉。现行款式大多配有加长袋,可以随宝宝的身高调节睡袋的长度,延长了产品的使用期限。 缺点:该款产品由于做工相对复杂,一般价格比较其他款式更高。上下尺寸一般相差不大,对于宝宝的双脚活动还是有束缚。并且,由于产品辅料较多,多根拉链,钮扣等,需要防止擦到孩子娇嫩的皮肤或被孩子拉扯下来误食。 4、背心式 外观:状如背心。可以看做衣服样睡袋的缩减版,去掉袖、帽、加长袋等东西一般适合夏天等季节用。 5、蚕茧式 外观:像蚕茧一样贴身紧裹着宝宝。一般做成卡通式,如蚕宝宝,青蛙,小熊的样子等。 优点是贴身,保暖好。 缺点是对宝宝束缚太大,一般需要用弹性面料做,或作成弹性结构。 6、袖被式 外观:和普通被子类似,在被子上多出两只袖子。这款产品介于睡袋和被子之间,既可以有盖被子样的舒适和活动自由,又防止了宝宝睡觉时乱动导致的露被着凉。
-
婴幼儿衣服穿多少、怎么穿合适?
研究认为,小儿体重达到4千克左右时,身上会长出一层脂肪层,自身的体温调节系统就会正常工作,保持自身温暖。一般地,无论什么季节,小儿穿衣只要稍多于成人就可以了。较胖的小儿还可以比成人少穿一点。如果总给小儿穿得太暖和,身体就会失去应变力,反而更容易着凉。 原则:多穿不如少穿。只要在气温变化下,能保持体温就可以了。 宝宝究竟应穿多少才适宜? 判断宝宝衣服穿多了还是少了,不能以宝宝手脚的冷热来决定(因为宝宝手脚的血液比其他脏器相对较少,在冬天很容易发冷;在活动后,手脚又很快可以变温暖)。有一个简单的方法,让宝宝自由活动10分钟: ①如果宝宝面色红润,贴身衣服是温热的(锁骨是温热的),说明衣服正好; ②如果宝宝面唇色红,贴身衣服有些湿,说明衣服多了,应逐渐减少; ③如果面色不红润,贴身衣服是干凉的,则说明衣服太少,应适当增加。 西方人和日本人等养育小儿时,都很注意从小训练身体适应气温变化的能力和耐寒力。即使在冬季,小儿穿戴也并不多,并且让小儿象其他人一样到户外待上两三个小时,呼吸新鲜空气,活动,游戏。这样做会使小儿的面色红润、胃口良好、精神旺盛。 据介绍,日本近年出现“裸保育”:加强调节体温能力,提高身体素质的良好手段。 “三暖一寒一凉”:暖背、暖肚、暖足、寒头、凉心胸
-
婴幼儿餐椅种类和推荐
简易款餐椅 不到100元,堪称性价比之王。最善于压缩成本的宜家公司,只保留了餐椅的最简单功能:底座宽、带餐盘,很多妈妈说坐的倒是也舒服、可拆卸椅腿随车携带。 缺点:不可调整靠背角度、没有座套,坐着的舒适度会稍差。餐板没有可调节的空间,要是胖宝宝慎选,使用时间不够长。 拼装可拆卸木质儿童餐椅 200-500元不等,餐椅是安插在底座上的,底座可拆卸。这种餐椅购买时要注重两点: 1、木制餐椅,选购之前要确保材质的安全性。 2、椅子与支架拼接处要卡牢,宝宝坐上去不能摇摇晃晃的。 多功能餐椅 300-500元爱音,是宝妈们第一想到的品牌,它胜在性价比。餐椅座套做成了PVC爬行垫材质,脏了容易打理。 除了当餐椅,在宝宝6、7个月的时候还是哄觉利器,宝宝放在上面,来回推,很快就能进入梦乡。 五点式的安全带还能固定宝宝,便于一个人照看孩子的时候离开一小下(当然这只能孩子小的时候,大点会爬会翻了就不行了),底下有个储物篮,口水巾围嘴尿不湿什么的都能放里面,总而言之一句话,买回家觉得简直太实用了。 为了延长使用期限,15年爱音推出了新款餐椅,有了更实用的突破:可以作为餐椅使用,宝宝3岁后可分开当小桌椅使用,这样使用的时间更长,性价比更高。 便携餐椅 不一定所有餐厅都能配有宝宝餐椅,而且餐椅有助于帮宝宝培养良好就餐习惯,坐上去就像开启了“本宝宝要开始吃饭了”的开关。 价格:200-500元不等。 便携餐椅是外出的好选择,野餐出游,携带方便、轻松折叠、可以单肩背。 可以坐一辈子的椅子 号称“可以用到一辈子的餐椅”,颜值很高。小宝宝可以当摇椅用,大了可以做餐椅,座椅宽度为50厘米,胖宝宝也适用。 价格:1500元左右。 座套是卷轴,很好清洗。踏板有多挡可以调节。桌脚有防翻倒闭锁器,再也不用担心宝宝会翻。如果家里是日式或中式实木风格,这款餐椅的颜值会很搭。
-
中国化妆品发展史及最早进口化妆品
我国是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也是最早懂得和用化妆品的国家之一。 我国关于化妆品的发展历史虽尚未发现准确的记载,但是从考古工作发现的陪葬品、壁画、雕刻及生活遗迹中推测,远在公元前2000多年人类就懂得化妆美容了。 早在公元前1000多年,殷纣王时期就产生了“燕支”即今日的“胭脂”,当时是将燕地产的红兰花叶捣成汁、凝作脂,用以饰面。 春秋战国时期已经产生了粉黛、胭脂、眉墨和兰膏等化妆品。 汉朝时期,化妆品被广泛使用。 据记载,东汉梁冀的妻子孙寿会制备各种各样的“妆眉”,称绝一时;唐朝时期,化妆品非常流行;宋、元、明、清时期,化妆品生产处于“小作坊”式生产状态之中; 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化妆品作坊是扬州“谢馥春”与杭州“孔风春”,已有百余年的历史都是由采炼芳香物供应宫廷发展起来的。 鸦片战争以后,外国化妆品流入中国。我国化妆品厂始建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早是在香港建厂的。相继流行的有“双妹牌”花露水、“旁氏”雪花膏和雪花音。1930年后,上海、云南、四川、辽宁等地出现一些专门生产雪花青之类化妆品的小型工厂,但数量少、档次低、质重差。 新中国成立后,各省、市、自治区都发展了化妆品工业,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工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