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超市世界超市

论文:河南农村信息平台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摘要】河南省农村信息平台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这主要表现在农村信息平台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农村信息网络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农村信息服务运营多样化模式初步形成等方面。但是,在农村信息平台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信息平台建设各自为政、重复建设,信息内容同质化,农民信息接收“最后一公里”问题没有解决好和运营服务模式不完善等诸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既需要政府加大投入,也需要遵循信息传播规律,创新传播方式,改进传播内容。同时,加强信息资源整合,建立权威、高效、优质的综合性农村信息服务平台,也是加强河南省农村信息平台建设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农村信息平台;信息化;信息素养  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全球政治、经济、文化一体化进程,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信息社会,信息成为这个时代与物质、能量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在此背景下,中国的农业现代化进程增添了一个新的现实命题,那就是农村信息化建设。没有农村的信息化,就无法建立以信息为纽带的现代农业市场机制和产业体系,就无法实现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快速转化,也无法建立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的快捷教育平台,中国农业的现代化便无从谈起。作为全国农业大省和粮食主产区,河南省的农业现代化事关全局,对全国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有着重要的示范意义和先导意义。而要实现河南农业的现代化,农村信息化建设不容忽视。一直以来,河南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村信息化建设,努力加强农村信息平台建设,致力于以信息为纽带的现代农业市场机制建设,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与其他先进省份相比,河南省农村信息化程度较低,还存在诸多需要完善之处。  河南省农村综合信息平台建设现状  作为全国农业大省和粮食主产区,河南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农村信息化建设,将其列为“三农”工作的基础性工程。早在20世纪80年代,河南省相关部门就组织有关科研部门组成农业科技成果信息推广课题组,探索农业科技信息化之路。“八五”中后期,又建立了十几个小麦、玉米等农作物“微机”专家服务系统,并开发研制出病虫害预测防治等多个科技信息服务软件,用于全省农作物科学技术推广。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省各级涉农部门越来越重视农村信息化工作,大部分市、县、乡不仅成立了专门的农村信息服务机构,还建立起各种类型的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农村信息平台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十一五”期间,河南省已建成集骨干传输网、宽带网、移动通信网等于一体的高效快捷的信息通信和网络基础设施,全省重点乡镇以上基本实现3G和光纤宽带网络全面覆盖,宽带网络已经覆盖了全省99%的行政村。[1]在全省99%的行政村通宽带网络的基础上,截至2011年年底,全省行政村通光纤率、自然村通宽带率分别达到61%和60%。与此同时,自2007年至2010年,全省大力实施自然村村村通电话工程,截至去年年底,全省农村固定电话用户达到491.7万户,实现了所有自然村村村通电话的发展目标。信息通信和网络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为河南省农村信息平台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省各级农村信息网络平台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农村信息网络服务体系初步建立。河南省已经初步建立起省、市、县、乡四级健全的农村信息服务平台。据统计,全省18个省辖市和158个县(市、区)迄今为止均建立了农村信息网站,已建成的涉农信息网站数量达162个。其中,河南农业信息网是省、市、县三级纵向覆盖较为全面的农村信息平台。它由河南省农业厅主办,纵向延伸至相应的市、县,均为集涉农政务信息和农业信息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农村信息服务平台。此外,覆盖到省、市两级的综合性农村信息平台还有由省、市两级气象系统主办的河南兴农网。就信息平台内容建设而言,河南农业信息网在农产品价格信息、农产品供求信息、农业生产科技信息服务等方面具有显著特色,尤其是12316“三农”热线综合服务平台,由专家团队支撑,媒体联动播出,充分体现了现代农业信息平台的便捷性、服务性和有效性,受到广大农民朋友的青睐。河南兴农网则是在农业气象信息服务、农产品价格监测信息发布和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等方面具有明显特色,尤其是准确、及时的气象信息服务得到农民朋友的好评。与此同时,河南省各地市、县和乡镇也在探索不同功能模式的农村信息平台。例如,南阳市在建好南阳农业信息网的同时,还依托地方产业优势,大力兴建特色专业涉农网站,形成了几个具有专业特色的农业信息网站。作为全国最大的月季培育基地,该市卧龙区紧紧抓住这一地方产业优势,建设开通了中国月季网,成为当地农户展示本地月季品性,联通国内外月季市场的有效信息平台。  农村信息服务运营多样化模式初步形成。在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河南省逐步探索出了多样化的农村信息服务模式。一是政府主导型。即由政府相关部门投资创设的各级网络平台,免费向农民提供各种涉农信息服务,比如河南农业信息网和河南兴农网提供的各种信息服务,均由政府投资运营。二是商业运作模式。如河南农信通系统以河南移动通信网络、互联网为依托,借助现代通信技术,整合电信运营商、涉农机构、软件开发商,建立信息互通渠道,将庞大的信息资源,通过手机短信、移动电话、WAP上网功能直接传递给农民朋友。三是特色产业带动型。如南阳市卧龙区建设开通的中国月季网,就是依托当地特色产业而建起的农村信息平台。四是科研单位依托型。如中原惠农网,就是由河南农业大学整合本校“农业科技110”服务热线、科教富民网、科技点播台等信息服务台,依托河南省农业信息化应用技术研究中心、河南农业大学电教中心、河南省农业科技数据库等信息科研机构,而建成的以农业技术推广为主要宗旨的农村信息服务平台。  河南省农村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  农村信息平台建设存在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的问题。在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由于缺乏顶层设计和统一领导,河南省农村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存在着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的问题。仅省级综合性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就有河南农业信息网、河南兴农网和中原惠农网三个。像地市级别这样略显过多过散的农村信息平台,在信息资源需要高度整合、集成的今天,反而不利于农村信息平台资源集成优势的发挥,容易分散用户,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和综合品牌效应。而且,由于各自为政,重复建设,势必造成资金投入和信息资源的巨大浪费。农村信息化建设所面对的是数以万计的具有高度分散性的农户或农业组织,政府部门不可能向他们推广建设各种服务模式,更没有必要都单独建设、重复建设。  农村信息平台的信息内容存在同质化现象。农村信息化建设是服务农民的,必须树立以农民为本的信息服务理念,高度重视农民的现实信息需求。由于农业生产的门类繁多,再加上个体农户大都是分散经营,其信息需求内容、类型既有共同之处,也有很大差异。就河南省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实践而言,很多网站的信息内容存在着同质化的倾向,大多都是围绕农业实践中了一些常见信息需求展开服务的。比如,在农业生产技术服务上,大多数信息平台都是解决一般性技术问题的,甚至不少内容大同小异,毫无特色。这就导致了一些信息平台提供的信息农民不需要,农民需要的信息却找不到。信息内容的同质化,已成为影响河南省农村信息平台服务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必须立足于农民信息需求的多样性、变动性这一现实特征,确保农村信息平台的内容建设朝着多样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农民信息接收存在“最后一公里”问题,怎样才能“用得好”仍然是河南省农村信息化建设面临的最大问题。“最后一公里”(Last kilometer)原本是通信行业的术语,被海外学者称为“Last Mile”,实指从通信服务提供商的机房交换机到用户计算机等终端设备之间的连接。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建设信息高速通路,构建农村信息平台,架起农民和信息之间的桥梁。从实践来看,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努力下,河南省农村信息化建设高度重视“通道问题”,已基本形成省、市、县、乡四级网络体系,似乎农村信息化建设“最后一公里”问题已迎刃而解。但是,实际上,信息通路只是信息化建设的通道问题。现在的  问题在于,很多信息内容到了农民手里,他们看不懂、弄不清、用不好。2008年,我们在河南省进行了“河南省农村党员传媒接触情况调查”。在这项调查中,针对“农村党员对传媒有关涉农信息报道的满意度”这一问题,我们得到了如下数据:  数据显示,其中有超过一半的受访者对河南省传媒涉农信息“比较不满意”,有接近10%的人对此表示“不满意”。与此同时,调查还显示,在回答“您对当前传媒涉农信息传播哪些方面不满意?”这一问题时,有55%的受访者选取“传播内容不太好理解”这一选项,有15%的受访者选取“传播方式过于单一”这一选项。众所周知,农村党员是广大农民的骨干,尤其是村干部,实乃农民群体传播的“意见领袖”[2]。连这样一个文化知识层次相对较高的意见领袖群体都认为,涉农信息需要加强深入浅出性和建设性,需要与农民的自身文化素质相适应,由此不难看出,“最后一公里”现象仍然是我省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最大问题。由于农民总体受教育水平较低,文化知识水平有限,甚至有些还是“文盲”,这就造成了很多信息平台提供的有用信息,农民看不懂、弄不清、理不明,更不要说让他们应用到农业实践中了。这就造成很多信息到了农民手中,却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服务平台的运营模式存在诸多问题。尽管河南省农村信息化建设已探索出多样化的运营服务模式,但是总体而言,全省农村信息平台建设还面临着投入不足和运营困难的现实问题。以政府主导型信息服务平台为例,由于缺乏足够的经费保障,河南省最受农民欢迎的“12316”热线并没有完全达到“四有一通”标准,即“有专家团队、有管理制度、有办公场所、有专家坐席,保持热线畅通”[3],甚至一些县市连基本的办公场所都没有。在商业运作模式的服务平台建设中,或多或少也存在信息系统维护费用不足和运营困难的状况。以河南农信通为例,它是政府部门与河南移动、新华社河南分社合作建设的综合性农民信息服务平台,彼此之间的合作都处于探索之中,相关利益方在利益分配机制上难免存在一些分歧,这将会影响到服务平台的正常高效运营。此外,平台规模的扩大、功能的完善和系统的升级,都需要庞大的费用来支撑,这都是诸如此类的信息服务平台运营面临的现实问题。  完善河南省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对策  加强信息平台整合,建立全省统一权威的综合性农村信息服务平台。要切实解决河南省农村信息平台建设存在的各自为政、过多过散问题。这一问题的出现,是由历史原因造成的。当前,应该加大各种平台的信息整合力度,努力构建全省统一权威的综合性农村信息平台,使农民避免因为信息渠道过多而无所适从。省政府可以协调相关涉农政府部门,在河南农业信息网的基础上打造权威、全面的综合性农村信息服务平台。所谓综合性,主要是指信息平台功能要完善全面,力争做到“一站式”服务。可以借鉴先进省份的经验,集中全省之力建设农村政务功能、商务功能和信息服务功能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农村信息平台。政务管理系统功能一直是河南省农村信息平台建设的薄弱点。在省、市级的农村信息网站上,还设有诸多政务管理功能板块,但是到了县、乡级则乏善可陈,更不要说此项功能延伸到村级了。商务功能更是全省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软肋”,现有的大多数服务平台充其量就是一个农产品信息传播平台,而鲜有致力于农产品电子贸易交易功能开发的网站。而省外一些综合性农村信息服务平台,最吸引农民的就是电子商务功能,实现了农业产品的适时交割,就地贸易,这才是真正的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相关部门应该在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尝试建立综合网上交易市场、综合网上超市,或者电子交易所、电子交易超市,大力开发农村信息服务平台的商务功能。  大力加强综合性平台的农业信息服务内容建设。针对河南省农村信息平台中农业信息同质化问题,应重点加强信息内容建设,力争建立内容全面、分类清晰、服务多样的农村信息服务平台。要做好这一点,首先,要树立以农民为本的信息传播观念。要充分认识到农业学科分类繁多、农民信息需求多种多样这一农业发展和农民信息需求的现实状况,努力整合不同涉农单位的信息优势,大力加强涉农信息资源整合,力争建设全面、权威、分类清晰的信息资源数据库。其次,要充分重视农民的个性化信息需求,立足农业生产实际,努力满足他们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为他们提供优质高效的信息服务。要做到这一点,既要做好涉农信息的采集工作,力争建立一支覆盖广泛、规模庞大的信息员队伍,又要创新信息传播方式,强化传受双方互动。  加强农民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农民文化素质。要解决当前河南省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信息通道建设,另一方面要不断地改进信息产品的内容和形态,力争提供更多农民喜闻乐见、看得懂、听得明的信息服务。比如河南省农信通以语音形式向农民提供信息,就比文字方式要明白晓畅得多。同时,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尤其是媒介素养,则是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根本。要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农民知识、技能的培训工作,大力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帮助他们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包括计算机网络运用能力、信息真伪的辨别能力、信息需求发布技术运用能力、电子商务平台的运用能力等。要通过科学、全面的文化和信息素养教育,从根本上提升农民素质,提高其信息综合运用能力,使其真正成为有知识、有文化、有技术的现代农民。  遵循信息传播规律,提高涉农信息的传播效度。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媒介融合的传播发展趋势,在信息平台的建设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运用广播、电视、报刊、图书、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体的综合能力,重点加强以网络信息平台为中心的不同媒介的融合、互动,整合资源信息储备,实现农村综合信息平台与大众传播媒体优势互补的联动效应,最大限度地提高农村信息传播的广度和速度。与此同时,还要高度重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在涉农信息传播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发挥农民协会、农村科技社团、农业龙头企业等群体组织在农业信息传播过程中的独特作用。另外,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还要重视农村党员、致富带头人等农民特殊群体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充分发挥他们的意见领袖作用,大力提高农村信息传播的质量和效果。  完善平台的组织运营模式。要解决当前河南省农村信息化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就要加大政府投入,保证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基本资金,加大农业科技推广的资金投入。要进一步完善现有农村信息平台服务模式和投融资方式,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创新机制,逐步确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多元化平台运营服务模式。在政府部门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的前提下,可以借鉴其他行业信息化建设的经验,尝试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4],全面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农村信息化建设领域,不断地完善现有信息化平台的科学化水平。  (本文为河南省2011年软科学研究项目“河南农村信息平台建设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12400440056) (来源:《新闻爱好者》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编选: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1]贺心群,刘晓雨.我省99%行政村已通宽带拨12316可请教农业专家[N].大河报,2011-08-04.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郭作玉.中国农村市场信息服务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4]王川.浅析我国农业信息服务的运行机制[J].中国信息导报,2005(8).

上一条:临沂“十三五”规划:建垂直电商平台 辐射全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