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超市世界超市

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成效及重要意义分析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发展现代农业。以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是促进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当前,大力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对于加快推动农业发展方式根本转变、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  (一)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进展明显。目前,全国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固定电话67部、移动电话96.1部、电视机109.1台、电脑5.4台;中央电视台卫星频道和省级卫视在农村的覆盖率分别达到89.4%和64.7%,广播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到2009年底,全国99.3%的乡镇能上互联网,98.6%的乡镇通宽带,90%以上的行政村具备了上网条件。  (二)农业电子政务建设深入推进。随着“金农工程”的顺利实施,国家农业数据中心已完成建设任务,农业监测预警系统、农产品及农资市场监管信息系统已投入使用,动物疫情防控系统等十多个电子政务信息系统正陆续上线运行。以农业部门户网站为核心、集30多个专业网站为一体的国家农业门户网站群初步建成,部、省两级电子政务平台得以完善。农业电子政务的推进,大大增强了农业部门工作的开放性、透明度和效率,大幅度提高了农业部门决策、管理和服务“三农”的能力与水平。  (三)农产品电子商务稳步发展。农业部建立了“一站通”全国农村供求信息联播系统、网上展厅等网络服务平台,为农民和企业提供网上营销服务。“一站通”全国注册会员已超过35万,年信息发布量超过100万条,日均点击量在100万次以上。通过农产品批发市场改造,全国已有一批大型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成功试行了电子商务贸易。第三方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站正在兴起。  (四)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各环节的应用稳步推进。近年来,农业科研、教学单位、电信运营商及IT企业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部门及农民合作社等密切协作,正在把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开发应用到农业生产经营的各环节中去,启动应用了数据库技术、管理信息系统、人工智能及自动化技术、专家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使一批先进信息技术在我国农业领域推广应用,并转化为新的生产力。  (五)信息服务成效显著。以“三电合一”建设项目为载体、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迅速发展。截至目前,全国31个省、区、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97%的地(市)和80%多的县级农业部门建立了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机构,70%的乡镇成立了信息服务站。“三电合一”项目先后搭建了7个省级、78个地级和324个县级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12316新农村热线、农民信箱、“三农”呼叫中心等多种形式的“三农”信息服务平台不断涌现,农民可以非常便捷地获得生产管理、科学技术、市场经营、政策法规等多种信息服务,成果惠及全国1/3以上的农户。  充分认识推进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意义  (一)农业信息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实行数字化设计、智能化控制、精准化运行、科学化管理,必将大大提高我国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利用遥感技术,可以精确估测作物产量、及时监测自然灾害;运用专家咨询和诊断系统,可以及时为农民集成农业管理技术措施,开展动植物生产技术咨询、重大病虫害远程诊断和预测预报,彻底改变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方式,进而更新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理念,实现信息化带动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目标。  (二)农业信息化是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举措。推进农业信息化,可以有效消除城乡居民信息占有和利用的差别,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促使城乡文明相互渗透;可以提升农业生产力水平,推动农业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促进城乡经济的良性互动发展;可以让农民享受到改革开放与发展的成果,逐步推进国家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为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壁垒、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三)农业信息化是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需要。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重大转型期,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任务十分艰巨。推进农业信息化,有助于推行现代农业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从而有效地改造传统农业,将农业资源、生产要素、市场信息的运用提升到一个全新的水平。同时,推进农业信息化,可以创新农业发展体制和机制,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及组织化水平,最终实现转变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目标。  (四)农业信息化是培养新型农民的有效途径。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发展现代农业不可或缺的基础。加强农业信息服务,有助于农民及时掌握先进实用农业技术和市场信息,实行科学化生产经营;有助于实行农产品产销对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改变落后的思想观念,增强依法维权的能力,从而培养出大批适应时代要求、充当现代农业建设主力军的新型农民。  (五)农业信息化是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工作效率的有力推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有效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业务职责优化重组,大大提高管理能力与服务水平。例如,通过推行电子政务和建立健全生产经营监测系统,政府部门可以及时、准确地汇集、处理和分析农业生产运行动态和经济信息,并制定出科学的宏观决策和管理措施。国内外的成功经验都证明,在农业农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并促其不断地向横向和纵向拓展,将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  推进农业信息化亟待破解的主要问题  (一)对农业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尽管自2004年起,连续七个中央一号文件对农业信息化予以高度关注,2009年国务院印发的《电子信息产业调整与振兴纲要》,把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提高信息化服务“三农”水平作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但从各地工作实际来看,有的地方尚未真正认识到加速推进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尚未认识到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生产、经营、科学管理与调度乃至对农村经济、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当前促使各级各地真正重视、关心和支持农业信息化建设,仍然是非常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二)农业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严重滞后。信息化不仅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也推进生产关系的变革,是体制机制的再创新。因此,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强有力的政府主导,实行统筹规划、统一设计。目前全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缺乏部门间的统筹协调,缺乏宏观发展规划,缺乏统一的顶层设计,降低了资源的利用率。  (三)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还十分薄弱。总体来看,我国中央和省级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已有一定基础,但县、乡、村信息化基础设施仍很薄弱。全国绝大多数的乡镇农业部门尚未配置计算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落后。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国省、地、县三级农业部门用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总投资约10亿元,仅相当于新建10多公里高速公路的投资规模,远远不能满足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需求。  (四)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水平比较低。近年来,全国农业信息化工作侧重于推进电子政务和传播涉农信息,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和服务“三农”还很欠缺。在全国农业系统中既懂信息技术又精通农业科技和经济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少,在基层农民群众中真正掌握信息化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实用人才匮乏,严重阻碍了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和普及推广。目前,农业生产经营领域的信息化,离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信息技术未能全面渗透到农业生产作业、经营决策、市场服务和行业管理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没能跟上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的实现途径,各地还在摸索之中。  (五)信息资源开发共享机制亟待建立。由于涉农信息分散在多个不同部门,农业信息化标准尚未建立,导致信息难以互通共享,为农民提供的信息服务经常出现信息重叠、信息差异和信息滞后等现象。建立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和高效开发利用的管理、服务机制和体制,非常紧迫。  开拓创新,采取切实措施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  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农业信息化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现实需求为导向,紧紧围绕转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多方共赢”的原则,创新发展思路,突破制约瓶颈,加快建设步伐。要以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为重点,着力完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大力开发农业信息资源,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全面构建农业产业体系、科技创新体系、信息监测预警体系、科学管理决策体系和面向农村农民的服务体系。在发展战略上,要做到整体推进与局部突破相结合、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与农业发展水平相结合、政府主导与社会各类组织广泛参与相结合、满足各类需求与追求发展现代农业的实效相结合、提高信息技术服务“三农”水平与提高现代农业宏观管理水平相结合,统筹规划,协同推进,努力构架资源共建共享、多方共赢的运行机制,有计划、分步骤、抓重点、多层次地推进信息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推广应用。  (一)积极营造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良好氛围。要认真总结前一个时期我国推进农业信息化的做法、成效和经验,积极探索建立和健全符合我国实际的农业信息化运行机制。加大宣传力度,让全社会认识到信息化对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至关重要性,大力宣传信息化对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的做法、经验和成效。要认真办好并充分利用“信息化与现代农业博览会”,营造有利于加速推进农业信息化进程的良好氛围。  (二)切实编制好“十二五”农业信息化发展规划和建设规划,努力做好顶层设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局观念、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目前,“十二五”国家农业信息化发展规划和建设规划都在制订过程中。通过规划要在“十二五”期间力争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与农业政务管理信息化“比翼齐飞”。在生产经营信息化方面,要组织开发、集成、组装农业种、养、加的电子信息技术,认真组织实施农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加快实现对生产过程、生产条件及经营管理的自动化控制。在农业政务管理信息化方面,重点围绕农业、畜牧、渔业、农垦、农机等生产信息监测与调度系统、农业经济与市场信息监测与预警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农业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和农业信息服务系统等5大信息系统开展建设,并切实发挥实效。作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十二五”期间还要大力推动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  (三)找准工作切入点,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  一是进一步加强农业电子政务建设。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充分利用重大信息化建设工程,推进农业电子政务建设。积极筹划“金农工程”二期建设项目。重点是建设好延伸到县乡的一个全国农村信息服务网络,推进智能化的农业生产决策、指挥、管理等支持系统的开发与应用,为农业宏观决策和管理提供支持。  二是建立健全农业生产运行监测系统。建立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生长模拟和专家系统、病虫鼠害预测预报系统、最佳灌溉咨询系统和配方施肥咨询系统等,保障粮棉油等农产品高产增产;加强农机跨区作业供求对接的信息服务;对畜禽业的设施与规模养殖,实行全程监控与精准管理;对渔业资源及养殖环境,进行及时和全面地监测,并推行鱼病防治和诊断服务;推进远洋渔业的信息化建设,让捕捞渔船可以接收到气象、海况、鱼群探测和生产作业实时指挥等信息,提高海洋渔业捕捞作业效率和生产安全。  三是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技推广方式。要结合粮棉油高产创建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重点在全国农产品高产创建和农技推广改革与建设示范县中,积极进行提升农技推广网功能的建设,运用现行的信息技术和3G技术、传感器、物联网等新一代技术,快捷高效地推广农业农村实用技术。要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试点示范,普及应用信息技术,以增强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辐射带动作用。要积极发展优质、精准、高效和生态农业,加快开发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重点开发信息采集、精准作业、管理信息、农业远程数字化和可视化、灾害预警等技术。  四是加速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开发应用作物生长、畜禽水产养殖等农业智能管理系统,改革农业耕作制度和种植养殖方式,推行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建立重大动物疫情监测、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信息系统,创建饲料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确保全行业实行健康安全养殖;开发应用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质量安全监管信息系统,切实提升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质量安全监管能力。  五是努力打造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要继续组织实施好“三电合一”项目建设,财政项目的实施重点将放在省级,加强省级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增强省级对本地区的带动能力;基建项目的实施重点将放在县乡村,建设乡村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信息站,重点推进信息服务向基层延伸,在县域范围内着力构建县、乡(镇)、村一体化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要进一步加强与中国移动、联通、电信等电信运营商的合作,加强12316呼叫中心及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组建专家队伍,积极开发信息资源,逐步实现面向“三农”的集政策法规、生产技术、市场流通于一体的全方位服务。  六是加快建立农产品电子交易系统。要抓紧实施对全国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升级,完善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网络和农村市场供求信息系统,建立国际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系统,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大力搭建电子商务平台,形成以批发市场、商贸中心、物流调度中心和商品集散地为依托的农业电子商务服务系统。到2012年,选择300家农业龙头企业、连锁超市开展试点,培育一批年交易额超过5亿元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  (四)努力整合各类资源,积极争取多方投入。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开发集成信息技术用以改造传统农业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原则。在编制“十二五”农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和重大信息化建设项目规划过程中,既要用足用好国家政策,努力争取投入规模,又要注意整合各类资源,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要处理好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的关系,积极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投入及运行机制,逐步形成电子政务建设靠政府、生产示范投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电子商务靠市场的投入新格局。(编选: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勇全)

上一条:发展零售终端电子商务的思考与探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