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完这6座城市,你才真正懂咖啡!
2017-02-19 892
哪里的咖啡最好喝?就在这六大全球“咖啡城市 ”。
英国-伦敦
招牌咖啡:奶香咖啡、卡布奇诺
顶级咖啡店: Allpress,克林普森父子和大篷车都是当中的佼佼者。
澳大利亚-墨尔本
招牌咖啡:短笛拿铁
顶级咖啡店:艾克斯尔烘焙咖啡屋、墨尔本北部的Aution Room以及墨尔本南部的Dead Man Espresso。
意大利-罗马
招牌咖啡:意式浓缩咖啡
顶级咖啡店:罗萨蒂咖啡店、Sant' Eustachi咖啡店、许愿池西边几个街区的咖啡店。
冰岛-雷克雅未克
招牌咖啡:拿铁或卡布奇诺 顶级咖啡店:Kaffitar咖啡店、Stofan和Kaffismidja咖啡店是咖啡行家必去之地。
新加坡
招牌咖啡:拿铁、摩卡以及卡布奇诺 顶级咖啡店:陌路人重聚咖啡店、荷兰殖民地咖啡馆、武吉知马、Chye Seng Huat Hardware。
招牌咖啡:浓缩咖啡、卡布奇诺、原味咖啡 顶级咖啡店:流金岁月烘焙咖啡屋、帝国咖啡店、西雅图中心的咖啡制作坊。
-
英国瓷器文化及英国骨瓷茶具
软文化 “当下午钟敲四下,世上的一切瞬间为茶停止。”这是在英国流行的一句话。尽管瓷器发明于中国,但英式午茶却将瓷器茶具发扬光大,令全世界一想到英式午茶,必要配备最正统的英国产茶具。“以茶开始每一天,以茶结束每一天”,这是英国人的作息规律,英国人每天造成起床之后,都会有一杯“床前茶”,而在早餐之前,也会有“早餐茶”,又名开眼茶。 骨质瓷产生于英国的一个高档瓷种,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因其“薄如纸、透如镜、声如磬、白如玉”,瓷质细腻通透,器型美观典雅,彩面润泽光亮,花面多姿多彩的特点,成就了它洁白的质地和华贵的造型,兼有使用和艺术的双重价值,历史上是宫庭专用品和贵族收藏之珍品,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受到不少买家的青睐,号称“瓷器之王”。 威廉王子访云南村落:品茶吃粽子回赠英国茶具 硬件条件 英国日用瓷生产占据了欧洲的四分之一,骨质瓷的初始产地在英国。英国骨质瓷价格昂贵,其著名品牌皇家道尔顿和威奇伍德一套20件左右的餐具要卖到3000欧元,产品也是美伦美焕,让人叹为观止。 英国陶业各具体产品销售情况如下: 餐具等:销售额为5.41亿英镑,其中进口占2.29亿英镑; 卫生洁具等:销售额为1.99亿英镑,其中进口占0.67亿英镑; 陶瓷地砖等:销售额为1亿英镑,其中进口占2.34亿英镑。 近几年来英国陶瓷市场一直保持稳定,市场销售额一直保持在20亿英镑左右,陶瓷进口份额不断增加。具体陶瓷产品其销售情况不同,例如餐具、耐火材料和工业用品出口较多,其出口占到年总销售额的50%左右,而砖、瓦、管道等建筑材料的国际交易量较小。 英国的“景德镇”——瓷都斯托克 中国的瓷器世界闻名,尤其是景德镇更被称为“陶瓷之都”,英国也有一个像中国景德镇那样闻名遐迩的陶瓷之乡——斯托克(Stoke-on-Trent)。正如中国人谈瓷必提景德镇,斯托克也是英国陶瓷史中的都城。在这个陶瓷之乡,从著名的斯波德到韦奇伍德,从明顿到道尔顿,各种享誉世界的陶瓷品牌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很多欧洲王室使用的精美瓷器都产自这里。在斯托克城里穿街过巷,随处可见有着百年历史的制瓷工厂。经过两百多年的积淀,陶瓷文化已成为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环绕市中心Hanley的路又名“陶瓷路”,市博物馆叫作“陶瓷博物馆”,还有市中心的大型购物中心被命名为“陶瓷购物中心”
-
姆明主题婴幼儿文具、玩具介绍
1、创作来源 姆明是芬兰土产卡通,现今大受世界各地儿童欢迎,以它为造型的玩具精品已成大小朋友必买项目。它是芬兰女作家朵贝•杨笙(Tove Marika Jansson)笔下的童话小说系列以及家族的名字。姆明家族身形圆润,有着大大的鼻子,外形与河马相类似。这个家族住在芬兰森林里的姆明谷(Muumin Valley)里,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他们及其朋友,对姆明谷附近的环境感到好奇,富有冒险精神,围绕着他们的,是众多千奇百怪的事件以及种种探险故事。 2、发展与传播 《七兄弟》及《姆明一族》,是每个芬兰人都读过的故事,代表芬兰精神和国家认同定位。1945至1993年间,芬兰共发布了9部姆明系列的外文小说、5部画集及1部连环画。此外,姆明一族故事被改编成一系列的动画。在芬兰的Naantali地方,亦设有以姆明为主题的公园“Moomin World”。姆明一族的形象,亦被制成众多的大众产品,包括文具、玩具及饰物等。 疯狂迷上它的日本人还购买了姆明版权,将其制作成78集的动画片,继而在全球一百多个国家播放。现在,每年从世界各地前往芬兰找寻姆明“踪迹”的人不计其数。中国也随着其它的国家,通过图书、卡通商品和电视节目,逐渐认识了这批芬兰卡通形象。
-
婴幼儿衣服穿多少、怎么穿合适?
研究认为,小儿体重达到4千克左右时,身上会长出一层脂肪层,自身的体温调节系统就会正常工作,保持自身温暖。一般地,无论什么季节,小儿穿衣只要稍多于成人就可以了。较胖的小儿还可以比成人少穿一点。如果总给小儿穿得太暖和,身体就会失去应变力,反而更容易着凉。 原则:多穿不如少穿。只要在气温变化下,能保持体温就可以了。 宝宝究竟应穿多少才适宜? 判断宝宝衣服穿多了还是少了,不能以宝宝手脚的冷热来决定(因为宝宝手脚的血液比其他脏器相对较少,在冬天很容易发冷;在活动后,手脚又很快可以变温暖)。有一个简单的方法,让宝宝自由活动10分钟: ①如果宝宝面色红润,贴身衣服是温热的(锁骨是温热的),说明衣服正好; ②如果宝宝面唇色红,贴身衣服有些湿,说明衣服多了,应逐渐减少; ③如果面色不红润,贴身衣服是干凉的,则说明衣服太少,应适当增加。 西方人和日本人等养育小儿时,都很注意从小训练身体适应气温变化的能力和耐寒力。即使在冬季,小儿穿戴也并不多,并且让小儿象其他人一样到户外待上两三个小时,呼吸新鲜空气,活动,游戏。这样做会使小儿的面色红润、胃口良好、精神旺盛。 据介绍,日本近年出现“裸保育”:加强调节体温能力,提高身体素质的良好手段。 “三暖一寒一凉”:暖背、暖肚、暖足、寒头、凉心胸
-
中国化妆品发展史及最早进口化妆品
我国是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也是最早懂得和用化妆品的国家之一。 我国关于化妆品的发展历史虽尚未发现准确的记载,但是从考古工作发现的陪葬品、壁画、雕刻及生活遗迹中推测,远在公元前2000多年人类就懂得化妆美容了。 早在公元前1000多年,殷纣王时期就产生了“燕支”即今日的“胭脂”,当时是将燕地产的红兰花叶捣成汁、凝作脂,用以饰面。 春秋战国时期已经产生了粉黛、胭脂、眉墨和兰膏等化妆品。 汉朝时期,化妆品被广泛使用。 据记载,东汉梁冀的妻子孙寿会制备各种各样的“妆眉”,称绝一时;唐朝时期,化妆品非常流行;宋、元、明、清时期,化妆品生产处于“小作坊”式生产状态之中; 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化妆品作坊是扬州“谢馥春”与杭州“孔风春”,已有百余年的历史都是由采炼芳香物供应宫廷发展起来的。 鸦片战争以后,外国化妆品流入中国。我国化妆品厂始建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早是在香港建厂的。相继流行的有“双妹牌”花露水、“旁氏”雪花膏和雪花音。1930年后,上海、云南、四川、辽宁等地出现一些专门生产雪花青之类化妆品的小型工厂,但数量少、档次低、质重差。 新中国成立后,各省、市、自治区都发展了化妆品工业,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工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