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超市世界超市

分析:农化大佬集体封杀电商 农资销售之路该往哪走?

外企集体拒绝电商,一是从侧面反应了外企产品的知名度,品牌力,还有消费者信任度的强大。实力强了,口气自然就硬了。二来也反应出电商发展尚不完备。然而当年家电巨头对电商一开始也是拒绝的,可是最后还不是以海尔、美的等大品牌为首,慢慢开始妥协……事件的发生,没有对错之分,关键是认清未来路要往哪走。近日,多家农化巨头公司相继发布声明,宣称未授权国内农资电商销售自身产品,如果农户不幸买到假货,他们概不负责。这其中有来自国外的先正达、拜耳、杜邦、富美实,也有国内的利尔化学、利民股份、青岛海利尔、陕西美邦等近20家公司,阵容堪称豪华。资料显示,在2014年全球农化20强名单中,先正达、拜耳、杜邦、富美实分列第一、第二、第六、第九位;利尔化学、利民股份则是国内挂牌的上市公司,海利尔目前还在排队IPO。农化巨头缘何集体封杀农资电商?针对这些声明的真实性,有媒体曾致电部分公司询问,现已获证实。尽管在声明书中,农化巨头们并未明确具体针对哪家农资电商,很显然,农村淘宝、京东农资、诺普信旗下的田田圈都将包括在内,可谓一网打尽。值得一提的是,农化包含农药、化肥等子行业,参与这次集体封杀行动的,主要是农药公司,数量已接近20家,还有一家化肥企业。农化巨头缘何集体封杀农资电商?主客观原因都有哪些?针对农化公司而言:第一、担心出现假货,损坏品牌形象。很多平台对网店的经营者并没有严格要求,这从源头上就为假货的出现留下了隐患。而农药不同于消费品,一旦出现假冒伪劣产品,农民这一季的收益不仅要泡汤,对于农化企业的品牌塑造可谓是致命性打击。第二、国外产品渠道太长,零售价格过高,做电商对其冲击太大。归根结底,农资电商还是动了农化公司的奶酪,如果任由其自由壮大,农化公司耗时、耗资建设的传统渠道将因此崩盘,未来或受电商牵制。第三、不做价格竞争的情况下,通过电商渠道尚无法看出能为企业带来结构性的优势。然而对于农民大户来说:第一、配套服务难以跟进。购买农化产品时,农民更注重农业技术服务,这需要专业人士指导。而农资电商只管销售,难以保障售后,这是一个短板。第二、农化产品运输存在危险性。一旦包装破损发生泄漏,都有极大的风险。在国外,农药不管什么成分都是危险品,储存和运输以及销售必须是单独的,可是国内商家却经常将农化产品伪装成面膜等其他产品偷偷运输。从农资销售模式演变看渠道选择农化大佬集体封杀电商,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偶然性,我们不妨从国内农资销售模式的演变来看这一问题。回顾我国农资产品销售历程,解放后都是从供销社统一销售开始的。而供销社的农资经营经历过曲折的发展之路从过去的独家经营、专营再到市场放开初期下的线断网破,再到上世纪90年代末的市场份额骤减。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农资流通体制改革之后,农资市场开始从卖方市场开始转向买方市场,主要特点有:第一、买方市场全面形成。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是农资产品全面的供不应求,到80年代末期,小化肥开始满足供应,大化肥供不应求,到90年代末期个别进口品种的供不应求,再到现在的全面供过于求,买方市场全面形成。第二、形成了多渠道经营的格局,形成供销系统农资经营企业、工厂自销、农业三站、个体商贩并存的局面。第三、市场竞争的态势发生了变化。从卖方市场下没竞争转向品牌和服务竞争。农资经营实现了由过去的单一行政命令,硬性调拨向互惠互利、联合合作的关系过渡。第四、农资价格体系由市场主导,而不再是过去那种由国家统一定价。

上一条:中国人能在东南亚建立一个$10亿的电商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