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超市世界超市

分析:阿里上市为何没讲更宏大的故事?

5月7日,阿里巴巴向美国证券交易所递交了上市的招股书。在上市前,阿里巴巴进行了一系列眼花缭乱的并购入股,大家都期待阿里能讲一个很宏大的故事。然而,阿里在招股书中依然讲的是电商故事,有些出乎意料。原因为何呢?中国零售平台的得与失招股书相当于给投资人讲故事,一般企业都会努力讲一个动听的故事、一个差异化的故事。在阿里上市前,马云几乎天天都在入股、并购、合作,动辄上亿美元,并购领域横跨完全不同的领域。大家都认为阿里这些动作一定隐藏着一个天大的阴谋,一定会讲一个天大的故事。然而,阿里让大家失望了,他讲述的还是电商的故事。据阿里招股书披露,阿里巴巴拥有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涵盖零售与批发贸易两大领域。淘宝、天猫与聚划算,构成‘中国零售平台’;阿里巴巴国际站和1688.com,分别是国际与国内批发贸易平台;速卖通是阿里旗下的国际零售平台。阿里讲述的是一个中国零售平台的故事,但相比平时,并没有太大新意。一鲨认为,中国零售平台的定位,除了继续向美国人民展示中国市场的无穷潜力之外,也有狙击京东IPO的意味。京东上市在即,其定位是中国最大的自营电商,然而阿里针锋相对,将自己直接定位为中国零售平台,并公布了惊人的数据:截至2013年底,淘宝和天猫的活跃买家数超过2.31亿,活跃的卖家数大约为800万。2013年,‘中国零售平台’的交易总额达到15420亿元,约合2480亿美元。这一规模,远超eBay和亚马逊,成为全球第一。2013年,大约有113亿笔的交易在阿里巴巴旗下的‘中国零售平台’达成,平均每个买家购买了49笔,每一笔的成交额约136元。按照这个数据计算,相当于每个买家一年时间内有6700多元花在了阿里巴巴。相比京东2013年1200多亿的交易额,阿里高出十倍以上。这更像是说给投资人:看看,我们都是电商,谁更有吸引力?不过,阿里的中国零售平台真的是名不副实,因为零售即供应链,要涉及进货、仓储、配送等诸多流程,做的是苦逼生意。而阿里则更像是虚拟商业地产,搭台给卖家唱戏,自己则坐收租金,并收取广告费。反观京东,做的主要是自营,买进卖出,而且自建物流,傻大黑粗,这才是真正的零售。一份付出一分收获,阿里的讨巧却无法在产品质量和送货服务上掌控,京东的苦逼却使其能掌控用户体验,各有得失。并购超人与两个焦虑阿里在2009年之前其实并购不多,除了雅虎中国的投资,仅有2005年12月的一拍网,2006年的口碑网,2007年的百世物流,2008年的PHPWind等几项。开始的并购并不成功,一拍网将用户导入淘宝后彻底关闭,口碑在几次辗转后无疾而终,雅虎中国的现状更不用说了。在2009年之后,阿里资本成立,开始加速并购、入股,先后投资美团网、搜狗、丁丁优惠券、华数淘宝、名鞋库、万网、星辰急便、易图通等公司,投资总额超过6亿美元。在2012年开始,更是加速扩张,投资高德、新浪微博、虾米音乐、友盟、陌陌、UC优势科技等。今年62.44亿入股文化中国,入股华数传媒、优酷土豆等,使得阿里进入娱乐文化产业。同时,阿里投资53.7亿元港币入股银泰商业集团,开始O2O布局等等。这还不算马云自己的并购,如收购恒生电子等。按照阿里的说法,这一系列收购是为了要成为一家至少102年的企业,为用户提供商业和数据技术方面的基础设施,创造一个社会和商业互动的平台。进行生态体系的建设……。不过,一鲨认为,真实的情况却是阿里的两个焦虑。第一个焦虑是移动端焦虑,在PC极速向移动时代演进时,用户习惯和行业玩法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移动端的入口趋于多元化,促使阿里期望通过收购尽可能多的APP来占领用户的入口。然而,移动端入口虽然很多,但经过优胜劣汰,却反其道而行之,在重新形成集中。微信就是经过分散到集中的产物。借助更好的用户体验,微信正在垄断用户的时间,因此形成极强的使用黏性。这使得移动端有望形成少数垄断入口,这更加令阿里焦虑,因为如果一旦微信形成入口垄断,其布局的地图(高德)、支付(支付宝)、音乐(虾米)、团购(美团)、搜索(神马)、IM(来往)等分散的入口将价值大降。第二个焦虑是用户体验焦虑。互联网的本质是连接,电商的本质是人连接商品,而电商的成败在于这个连接的数量和质量,尤其是质量更为重要。淘宝实现了数量的绝对领先,但却无法保证质量(商品的质量,服务的质量)。而京东B2C的模式则是通过人工精选的方式保证了质量,虽然牺牲了数量。在这种对比下,用户体验成为阿里新的焦虑。阿里作为并购超人,一系列眼花缭乱的并购都是为了解决这两个焦虑。然而并购容易,整合难。阿里入股微博后,强硬的将淘宝广告插入微博,造成了用户体验的困扰,反而加重了用户体验的焦虑。阿里入股美团后,没有好好整合,致使在今年3.8淘宝生活节被百度糯米偷袭。这两个例子都说明并购之难,这或许说明阿里为何做了这么多收购,但仍然选择讲述自己老本行电商的故事。

上一条:一加3百万现货 小米抢购模式将被终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