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布局生鲜电商:心甘情愿的“苦”差事?
2017-05-31 141
生鲜电商能不能做下去
我国生鲜市场的潜力有多大?众说纷纭。王笑松说:“7万亿有点夸张,但是4到5万亿肯定有”。但生鲜电商确是行业公认的难啃骨头。
一方面,生鲜农产品是典型的非标准化商品,大多数产品的口感无法单凭外观做出判断。面对琳琅满目、不同品牌的同类生鲜,消费者很难横向对比、评判优劣。生鲜产品因而不易积累消费口碑,形成应有的品牌效应,这使得优秀的生鲜产品难以卖出匹配品质的好价钱。另一方面,生鲜产品的特点,决定了其在存储、运输过程中极易出现损耗。传统的农贸供销模式中间环节繁多,仓储、运输设备的保鲜性能参差不齐,造成消费者所购买的生鲜产品或多或少打了折扣。
虽然生鲜电商业务拓展有很大困难,但是这部分业务的潜力却十分巨大。有数据显示,2015年在各种电商平台购买过生鲜产品的消费者占24.5%,没买过但是有兴趣尝试的人占48.1%,合计占总消费意愿超过7成;2015年的生鲜电商交易总额为500亿左右,而预计到18年则将超过2000亿。
“生鲜电商绝对成立,只不过需要投入非常大的精力。”王笑松说。
京东做生鲜靠什么
一张覆盖全国200多个城市、对接全球10余个国家的供应商网络,优质生鲜产品48小时内“飞”至餐桌,618大促期间自营产品销量是去年同期的10倍,大闸蟹“超级品类日”当天京东自营大闸蟹全额预订数上百万只……这是京东电商对外发布的成绩单,京东同时强调,这仅仅是成立生鲜业务10个月的成绩。
“背靠京东1.8亿活跃用户,依据购买数据画像,做精准营销,获取用户几乎零成本。”王笑松说,“服务用户方面,我们有自建物流,这让我们的冷链物流成本大大下降。”同时,王笑松强调,他们有着非常用心的买手团队。买手团队除了进行生产地考察之外,每两周要召开一次评审会,由各个买手将供应商信息、产品信息、产品实物进行展示陈述,每个产品在引进之前都要经过多轮内部PK,直到内部员工以消费者的身份对产品足够认可,才会在京东生鲜的平台上进行销售。
“标准化一直是生鲜电商的痛点”,王笑松指出,“生鲜电商最难两点,一个产品标准化,另一个冷链物流,京东在解决这两大难题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在标准化经营思路的推动下,京东生鲜买手团队全程参与生鲜卖品的各个环节,对品质直溯源头。
杀手锏:冷链物流通路
要确保消费者在网上购买生鲜的美妙体验,老生常谈的是“最后一公里”——把生鲜卖品以最快速度、原汁原味地交付给消费者。
据王笑松介绍,京东生鲜的冷链配送可以根据商品的不同,提供深冷、冷冻、冷藏、控温四大温层,实现了零下30度至常温温层的全覆盖,可配送包括蔬果、海鲜水产等在内的全品类生鲜产品。以即将上市的阳澄湖大闸蟹为例,京东将专门开辟大闸蟹绿色物流通道,在大闸蟹产品的分拣、配送等环节上予以优先操作,把阳澄湖大闸蟹的配送时间压缩在48小时之内。
“通过大数据及强大仓储能力的支持,京东还创新性推出了夜间配送,在重点核心城市支持19:00以后的生鲜配送服务,让繁忙的都市消费群体下班到家后,可以收到白天购买的生鲜食材。”王笑松说。京东生鲜同时承诺“发现质量问题即可拒收并退换货”,“虽然我们承担一定的风险,但是我们发现生鲜货到付款的拒收率远远低于普通产品,千分之零点几,比例低到可以忽略不计。”王笑松说。
王笑松表示,对于京东而言,生鲜电商既不是一个“伪命题”,也不单仅仅是一门生意,而是透过京东生鲜,体现一个企业的责任和情怀。
-
婴幼儿衣服穿多少、怎么穿合适?
研究认为,小儿体重达到4千克左右时,身上会长出一层脂肪层,自身的体温调节系统就会正常工作,保持自身温暖。一般地,无论什么季节,小儿穿衣只要稍多于成人就可以了。较胖的小儿还可以比成人少穿一点。如果总给小儿穿得太暖和,身体就会失去应变力,反而更容易着凉。 原则:多穿不如少穿。只要在气温变化下,能保持体温就可以了。 宝宝究竟应穿多少才适宜? 判断宝宝衣服穿多了还是少了,不能以宝宝手脚的冷热来决定(因为宝宝手脚的血液比其他脏器相对较少,在冬天很容易发冷;在活动后,手脚又很快可以变温暖)。有一个简单的方法,让宝宝自由活动10分钟: ①如果宝宝面色红润,贴身衣服是温热的(锁骨是温热的),说明衣服正好; ②如果宝宝面唇色红,贴身衣服有些湿,说明衣服多了,应逐渐减少; ③如果面色不红润,贴身衣服是干凉的,则说明衣服太少,应适当增加。 西方人和日本人等养育小儿时,都很注意从小训练身体适应气温变化的能力和耐寒力。即使在冬季,小儿穿戴也并不多,并且让小儿象其他人一样到户外待上两三个小时,呼吸新鲜空气,活动,游戏。这样做会使小儿的面色红润、胃口良好、精神旺盛。 据介绍,日本近年出现“裸保育”:加强调节体温能力,提高身体素质的良好手段。 “三暖一寒一凉”:暖背、暖肚、暖足、寒头、凉心胸
-
婴儿玩具种类,婴幼儿各类玩具功能
一、0~3个月玩具 宝宝的身体特征:发展头部控制,身体渐渐可以滚动,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手,想要抓东西。 适合的玩具类型:视觉、听觉上有刺激性的玩具,比如:颜色透明度高、对比强烈的。 可以参考选购的玩具 1、音乐床铃 在保证牢固安装的情况下,可以悬挂在婴儿床侧或者婴儿床之上,在床脚位置悬挂床铃是最安全的,因为不会掉落到宝宝身上。 2、摇铃和玩具钥匙环 这些玩具有宝宝喜欢的颜色和简单的形状。据研究,红色、黄色以及黑白漩涡高对比度的图案,是对宝宝特别有刺激效果的。当宝宝感受到玩具光滑材料,块状外形,听到咯咯或者咔嗒声,可以用嘴咬玩具的时候,他们的大脑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3、有舒缓音乐的玩具 宝宝喜欢听舒缓的音乐,不论是从音响中播放出来的声音,还是父母们自己唱的。 二、4~10个月玩具 宝宝的身体特征:开始发展反射能力,并用触摸来探索世界。他们不时会玩自己的小脚丫,尝试抓住物品,并双手互换物品。他们先是想要站立,慢慢开始爬行并不用支撑地坐着,腿部已能够承重。他们开始牙牙学语,并会寻找周围声音的来源。 适合的玩具类型:可以抓握,能发出声音的玩具,可以参考选购的玩具 1、吊架游戏垫 这些小玩具有的可以发出声音,播放音乐,并且手感非常的好。在游戏垫里玩耍时,宝宝能探索周围的环境,锻炼精细动作的能力,活动能力也能得到发展。 2、沐浴玩具 有塑料杯子、小动物等专为沐浴设计的玩具。 3、铃铛 内部可以发出声响。 4、音乐玩具 三、9~12个月玩具 宝宝的身体特征:开始绕着家具四处走动,喜欢晃动、撞击、投掷和扔东西。他们也喜欢寻找藏起来的物品,将物品从储物箱里面拿出来,把小手指戳到小孔里,喜欢推叠和嵌套的玩具。他们能听懂自己的名字,见到陌生人会害羞。 适合的玩具类型:推叠和嵌套玩具,可推动和拉动、可以晃动的,带音乐的玩具 可以参考选购的玩具 1、可以推动和拉动的玩具 2、嵌套和堆叠块 有原木色的,也有色彩丰富的 3、轻便的球 可以投掷,扔的球。 4、音乐玩具 包括塑料和绒布材质。 四、1~3岁玩具 宝宝的身体特征:开始喜欢清空、转移和重新排列他们周边的环境和物体。他们用灌装和倾倒来培养组织能力,同时他们会继续享受堆叠,就像9~12个月时的那样。当宝宝到达2~3岁时,他们会开始喜欢跳跃和攀爬。同时,开始学习基本的绘画,玩简单的乐器以及拼图。 适合的玩具类型:球、积木、画图用具、乐器、拼图等。 可以参考选购的玩具 1、堆块各种积木 2、书籍 适合1~3岁宝宝的图书 3、击打乐器 可敲打玩具 4、装填玩具 五、3~6岁玩具 宝宝的身体特征:宝宝们开始与其他人互动,并且喜欢角色扮演游戏。他们喜欢用游戏的方式将自己的想象付诸于现实。 适合的玩具类型:画图用具、乐器、书籍、户外游戏等 可以参考选购的玩具 1、电子玩具 有学习或者互动游戏功能 2、粘土、画笔 无毒的艺术用品 3、书籍 适合年龄的儿童书籍 4、自行车 带训练轮的自行车
-
婴幼儿餐椅种类和推荐
简易款餐椅 不到100元,堪称性价比之王。最善于压缩成本的宜家公司,只保留了餐椅的最简单功能:底座宽、带餐盘,很多妈妈说坐的倒是也舒服、可拆卸椅腿随车携带。 缺点:不可调整靠背角度、没有座套,坐着的舒适度会稍差。餐板没有可调节的空间,要是胖宝宝慎选,使用时间不够长。 拼装可拆卸木质儿童餐椅 200-500元不等,餐椅是安插在底座上的,底座可拆卸。这种餐椅购买时要注重两点: 1、木制餐椅,选购之前要确保材质的安全性。 2、椅子与支架拼接处要卡牢,宝宝坐上去不能摇摇晃晃的。 多功能餐椅 300-500元爱音,是宝妈们第一想到的品牌,它胜在性价比。餐椅座套做成了PVC爬行垫材质,脏了容易打理。 除了当餐椅,在宝宝6、7个月的时候还是哄觉利器,宝宝放在上面,来回推,很快就能进入梦乡。 五点式的安全带还能固定宝宝,便于一个人照看孩子的时候离开一小下(当然这只能孩子小的时候,大点会爬会翻了就不行了),底下有个储物篮,口水巾围嘴尿不湿什么的都能放里面,总而言之一句话,买回家觉得简直太实用了。 为了延长使用期限,15年爱音推出了新款餐椅,有了更实用的突破:可以作为餐椅使用,宝宝3岁后可分开当小桌椅使用,这样使用的时间更长,性价比更高。 便携餐椅 不一定所有餐厅都能配有宝宝餐椅,而且餐椅有助于帮宝宝培养良好就餐习惯,坐上去就像开启了“本宝宝要开始吃饭了”的开关。 价格:200-500元不等。 便携餐椅是外出的好选择,野餐出游,携带方便、轻松折叠、可以单肩背。 可以坐一辈子的椅子 号称“可以用到一辈子的餐椅”,颜值很高。小宝宝可以当摇椅用,大了可以做餐椅,座椅宽度为50厘米,胖宝宝也适用。 价格:1500元左右。 座套是卷轴,很好清洗。踏板有多挡可以调节。桌脚有防翻倒闭锁器,再也不用担心宝宝会翻。如果家里是日式或中式实木风格,这款餐椅的颜值会很搭。
-
中国化妆品发展史及最早进口化妆品
我国是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也是最早懂得和用化妆品的国家之一。 我国关于化妆品的发展历史虽尚未发现准确的记载,但是从考古工作发现的陪葬品、壁画、雕刻及生活遗迹中推测,远在公元前2000多年人类就懂得化妆美容了。 早在公元前1000多年,殷纣王时期就产生了“燕支”即今日的“胭脂”,当时是将燕地产的红兰花叶捣成汁、凝作脂,用以饰面。 春秋战国时期已经产生了粉黛、胭脂、眉墨和兰膏等化妆品。 汉朝时期,化妆品被广泛使用。 据记载,东汉梁冀的妻子孙寿会制备各种各样的“妆眉”,称绝一时;唐朝时期,化妆品非常流行;宋、元、明、清时期,化妆品生产处于“小作坊”式生产状态之中; 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化妆品作坊是扬州“谢馥春”与杭州“孔风春”,已有百余年的历史都是由采炼芳香物供应宫廷发展起来的。 鸦片战争以后,外国化妆品流入中国。我国化妆品厂始建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早是在香港建厂的。相继流行的有“双妹牌”花露水、“旁氏”雪花膏和雪花音。1930年后,上海、云南、四川、辽宁等地出现一些专门生产雪花青之类化妆品的小型工厂,但数量少、档次低、质重差。 新中国成立后,各省、市、自治区都发展了化妆品工业,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工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