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电商真的是母婴产业最适合的模式吗
2017-05-26 176
社区与电商模式看似风光,但潜藏隐患
一直以来,母婴领域的竞争从未停止过,烧钱几乎成了家常便饭。而在这场烧钱之战中,以老牌母婴社区与新兴垂直电商为最。在市场精耕多年的宝宝树以社区为根基进军母婴电商,而后期之后蜜芽们则是直接主打电商,并且都在行业都内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他们为代表的社区与电商模式目前已经成为整个行业的焦点所在。而作为创业者,还想要从社区和垂直电商切入行业的话,几乎已经没有机会,但即使如此,却依旧有新的创业者试图以此进入母婴产业。那么问题来了,社区+电商和垂直母婴电商,真的是母婴产业最适合的模式吗?
原本以母婴问题交流为主的宝宝树社区,在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正试图转型一个母婴电商
,但社区+电商的模式流量转化一直是个问题,虽然宝宝树拥有庞大的用户基数,但是,这些用户之所以登陆宝宝树社区,其本身的诉求就是来解决各类母婴问题的,奶粉、纸尿裤只是众多母婴话题里的一小类。而如今,强制的将电商与其母婴社区结合,并不见得会取得很好地转化效果,甚至反而会降低宝宝树主流用户的体验。虽然宝宝树在行业内已经深耕多年,但这一堪称转型阵痛的问题,将是宝宝树面临的艰难挑战。
而以母婴代购起家的蜜芽,其模式相对于宝宝树更为纯粹,只做母婴电商,并且依靠资本炒作迅速获得了知名度,但他们所面临的问题更为严峻:由于进入行业时间短,在母婴产品的供应链和杜绝假货方面,蜜芽一直存在诸多缺陷,并且为此备受诟病。想要解决这一问题,蜜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同时,不论是
还是垂直电商,母婴用户的生命周期有限也将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大阻碍。比如说,奶粉、尿不湿这类母婴电商最为重要的产品,只有1-3岁的宝宝会使用。而一旦过了这个时间,用户马上就会转化为无差异特征的普通用户。这样的后果是,在花费大量成本引入用户之后,最长度过3年的生命周期就会快速流失,需要重新开拓新用户。
用户的长尾需求在母婴领域拥有巨大释放空间
母婴产业在创业热潮的带动下,作为一个需求极大的行业,资本开始大量涌入,导致了母婴创业潮涌现,而在资本炒作的驱动下,造成了母婴市场已经进入红海的错觉。但是用户的长尾需求在这种看似火热的表象下,往往被忽视了。虽然目前社区和电商几乎已经成为母婴领域的明星模式,看起来是离用户的钱最近,但是目标用户市场较窄、消费周期较短、用户留存难度大,增长空间始终有限,这类问题将是社区和电商的最大隐患。作为母婴领域的创业者,应该有充分的认识,要在行业内有一番作为,社区和电商这两种模式虽然热闹非凡,但并不一定是最合适你的,因为他们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烧钱。所以,千万不能为了做电商而电商,为了做社区而做社区。事实上,不论是社区还是电商模式,都没有解决母婴群体的众多长尾需求,而这些需求是除了电商和社区之外,一个非常适合做母婴创业的切入点的刚需,那就比如是晒娃和社交需求。
提起晒娃族,总是让人和不合时宜、吐槽、烦恼联系起来。每一次在朋友圈看到有人晒娃,总会被人在心中鄙视。这说明在社交网络中,除了和孩子关系亲密的父母和亲友,大部分的人对于这类信息是抗拒的。对此,甚至有人调侃称“微信除了怕爸妈,也怕这群晒娃族”。只是想在朋友圈、微博记录孩子的成长轨迹,就会被人反感,可是除了这些平台,并没有一个专门记录孩子成长和分享照片的平台,可以让他们释放这种需求。有人可能会说是母婴社区,但是,母婴社区也并不能满足这一需求,因为在私密性和共享性上,社区模式显然都并不能达到用户的需求。所以众多晒孩子的家长只能在一些并不相关的社交平台对孩子的成长进行记录,于是多少都会遇到一些尴尬。
而母婴行业内的亲宝宝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在创业之初,他们并未随波逐流,跟随热点的主打社区和电商,而是经过对用户的深耕,以成长记录功能为切入点进入了母婴商场,主导亲子社交。在他们的平台上,可以以家庭为单位建立一个亲子空间,这个家庭可以由多人来维护,每个成员都可以上传宝宝照片、拍摄亲子视频、书写养娃日记。同时对于其发布的内容,也可以设定查看权限,保证了其私密性和开放性。这对于晒娃族来说,无异于是一场及时雨,所以,一经推出以后,便受到了大量用户的欢迎和关注。
市场越是真正的需求,其实越垂直化,而这种需求往往可以从一个支点撬动一个地球。比如主打女性健康的大姨吗,这款产品在创业之处,其主要的狠心功能就是针对女性经期的记录,这个看似非常垂直的和细分的领域,硬是被大姨吗开拓出了一个前景广阔的市场,在短时间内获得了大量的用户,并且以此为切入点,开始向其他方面延伸。而成长记录和和亲子空间这个切入点,对于母婴群体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需求,而现状则恰恰是,这种需求在长期以来,并没有一个好的平台或者工具可以释放。而正是因为抓住了这一个切入点,亲宝宝在母婴工具类APP领域迅速崛起,目前已成为母婴工具类APP市场占率第一、体量最大的移动应用。并且以此为基点,在整个母婴领域也进入了第一梯队之列。
母婴行业已经进入红海?也许只是刚刚起步
而在我看来,母婴行业也许只是刚刚起步,社区与电商模式并不应该是母婴行业的最终归宿,因为用户的长尾需求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很可能会催生出更多类似亲宝宝这样的企业。亲宝宝创业之初,其最大的竞争对手是宝宝树时光,但这款产品在与亲宝宝的角逐过程之中,其体量距离被逐渐拉大,在最终无法赶超亲宝宝的情况下,无奈之下砍掉了亲子空间转型图片社区,但这种转型,造成了大量用户的反弹,由此可见用户对这一需求的依赖。而几乎在业内没有了大体量对手的亲宝宝飞速发展,在同行纷纷为了做电商而激烈角逐的硝烟之下,开拓了一个极具想象空间的市场。
一般来说,母婴APP的用户活跃黄金期只有0—3岁时的这几年。这段时间是用户需求最旺盛的时期,而随着宝宝的年龄增长,使用率、购买力随宝宝年龄增长逐渐下降。孩子超过3岁之后,母婴APP就要进入新一轮用户获取期。但对于亲宝宝的模式来说,3年黄金期的说法并不成立。因为受益于成长记录这个切入点,用户投入的情感、时间越长,越不会轻易舍弃,可能等宝宝成年后,或者这一代父母成为爷爷奶奶辈后,还会回来到亲宝宝回顾孩子的成长日记。所以,这种以记录+家庭社交为切入点进入母婴产业的方式,很可能会造就一个用户使用时间最长的母婴领域APP。
目前中国年均诞生1600万名新生儿,到2015年,中国母婴市场总量预计将达到2万亿元。而这些新诞生的宝宝家庭几乎都有记录、家庭分享的等等长尾需求。亲宝宝绕过竞争激烈的社区和电商模式,以此为切入点的方式,找到了真正的差异化,同时也解决了母婴行业用户留存难题,在业内被长期看好。据悉,目前亲宝宝已有2000w注册用户,月活达到150w。在它对外公布的运营数据中,其用户月留存达到了60%以上。
一个常年都在增加活跃用户,且用户忠诚度如此之高的APP,想象空间非常值得期待。从2015年开始,亲宝宝从成长记录功能为核心功能点的工具类APP,向以家庭为中心提供亲子、育儿、生活服务的综合服务体模式延伸。宝宝的商业化道路已经越来越清晰:1、将流量精准送达;2、切入家庭的高粘度服务,比如家庭金融;3、垂直方向变现,主要是母婴品牌广告,母婴/家庭用品导购,以及线上线下的亲子活动。目前,亲宝宝已经推出特卖、电商、个性化定制、亲子服务等服务项目。
对于广大有志进军母婴产业的创业者来说,他们的创业方式非常值得借鉴。整个母婴行业虽然看似红海一片,但究其本质,目前的饱和只是资本热炒作之下的一种假象,只要静下心来,对产品和行业精耕细作,寻找出差异化,并且以此形成自己独有的竞争力,就有机会突出重围,成为下一匹行业黑马。
-
婴幼儿衣服穿多少、怎么穿合适?
研究认为,小儿体重达到4千克左右时,身上会长出一层脂肪层,自身的体温调节系统就会正常工作,保持自身温暖。一般地,无论什么季节,小儿穿衣只要稍多于成人就可以了。较胖的小儿还可以比成人少穿一点。如果总给小儿穿得太暖和,身体就会失去应变力,反而更容易着凉。 原则:多穿不如少穿。只要在气温变化下,能保持体温就可以了。 宝宝究竟应穿多少才适宜? 判断宝宝衣服穿多了还是少了,不能以宝宝手脚的冷热来决定(因为宝宝手脚的血液比其他脏器相对较少,在冬天很容易发冷;在活动后,手脚又很快可以变温暖)。有一个简单的方法,让宝宝自由活动10分钟: ①如果宝宝面色红润,贴身衣服是温热的(锁骨是温热的),说明衣服正好; ②如果宝宝面唇色红,贴身衣服有些湿,说明衣服多了,应逐渐减少; ③如果面色不红润,贴身衣服是干凉的,则说明衣服太少,应适当增加。 西方人和日本人等养育小儿时,都很注意从小训练身体适应气温变化的能力和耐寒力。即使在冬季,小儿穿戴也并不多,并且让小儿象其他人一样到户外待上两三个小时,呼吸新鲜空气,活动,游戏。这样做会使小儿的面色红润、胃口良好、精神旺盛。 据介绍,日本近年出现“裸保育”:加强调节体温能力,提高身体素质的良好手段。 “三暖一寒一凉”:暖背、暖肚、暖足、寒头、凉心胸
-
婴儿玩具种类,婴幼儿各类玩具功能
一、0~3个月玩具 宝宝的身体特征:发展头部控制,身体渐渐可以滚动,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手,想要抓东西。 适合的玩具类型:视觉、听觉上有刺激性的玩具,比如:颜色透明度高、对比强烈的。 可以参考选购的玩具 1、音乐床铃 在保证牢固安装的情况下,可以悬挂在婴儿床侧或者婴儿床之上,在床脚位置悬挂床铃是最安全的,因为不会掉落到宝宝身上。 2、摇铃和玩具钥匙环 这些玩具有宝宝喜欢的颜色和简单的形状。据研究,红色、黄色以及黑白漩涡高对比度的图案,是对宝宝特别有刺激效果的。当宝宝感受到玩具光滑材料,块状外形,听到咯咯或者咔嗒声,可以用嘴咬玩具的时候,他们的大脑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3、有舒缓音乐的玩具 宝宝喜欢听舒缓的音乐,不论是从音响中播放出来的声音,还是父母们自己唱的。 二、4~10个月玩具 宝宝的身体特征:开始发展反射能力,并用触摸来探索世界。他们不时会玩自己的小脚丫,尝试抓住物品,并双手互换物品。他们先是想要站立,慢慢开始爬行并不用支撑地坐着,腿部已能够承重。他们开始牙牙学语,并会寻找周围声音的来源。 适合的玩具类型:可以抓握,能发出声音的玩具,可以参考选购的玩具 1、吊架游戏垫 这些小玩具有的可以发出声音,播放音乐,并且手感非常的好。在游戏垫里玩耍时,宝宝能探索周围的环境,锻炼精细动作的能力,活动能力也能得到发展。 2、沐浴玩具 有塑料杯子、小动物等专为沐浴设计的玩具。 3、铃铛 内部可以发出声响。 4、音乐玩具 三、9~12个月玩具 宝宝的身体特征:开始绕着家具四处走动,喜欢晃动、撞击、投掷和扔东西。他们也喜欢寻找藏起来的物品,将物品从储物箱里面拿出来,把小手指戳到小孔里,喜欢推叠和嵌套的玩具。他们能听懂自己的名字,见到陌生人会害羞。 适合的玩具类型:推叠和嵌套玩具,可推动和拉动、可以晃动的,带音乐的玩具 可以参考选购的玩具 1、可以推动和拉动的玩具 2、嵌套和堆叠块 有原木色的,也有色彩丰富的 3、轻便的球 可以投掷,扔的球。 4、音乐玩具 包括塑料和绒布材质。 四、1~3岁玩具 宝宝的身体特征:开始喜欢清空、转移和重新排列他们周边的环境和物体。他们用灌装和倾倒来培养组织能力,同时他们会继续享受堆叠,就像9~12个月时的那样。当宝宝到达2~3岁时,他们会开始喜欢跳跃和攀爬。同时,开始学习基本的绘画,玩简单的乐器以及拼图。 适合的玩具类型:球、积木、画图用具、乐器、拼图等。 可以参考选购的玩具 1、堆块各种积木 2、书籍 适合1~3岁宝宝的图书 3、击打乐器 可敲打玩具 4、装填玩具 五、3~6岁玩具 宝宝的身体特征:宝宝们开始与其他人互动,并且喜欢角色扮演游戏。他们喜欢用游戏的方式将自己的想象付诸于现实。 适合的玩具类型:画图用具、乐器、书籍、户外游戏等 可以参考选购的玩具 1、电子玩具 有学习或者互动游戏功能 2、粘土、画笔 无毒的艺术用品 3、书籍 适合年龄的儿童书籍 4、自行车 带训练轮的自行车
-
婴幼儿餐椅种类和推荐
简易款餐椅 不到100元,堪称性价比之王。最善于压缩成本的宜家公司,只保留了餐椅的最简单功能:底座宽、带餐盘,很多妈妈说坐的倒是也舒服、可拆卸椅腿随车携带。 缺点:不可调整靠背角度、没有座套,坐着的舒适度会稍差。餐板没有可调节的空间,要是胖宝宝慎选,使用时间不够长。 拼装可拆卸木质儿童餐椅 200-500元不等,餐椅是安插在底座上的,底座可拆卸。这种餐椅购买时要注重两点: 1、木制餐椅,选购之前要确保材质的安全性。 2、椅子与支架拼接处要卡牢,宝宝坐上去不能摇摇晃晃的。 多功能餐椅 300-500元爱音,是宝妈们第一想到的品牌,它胜在性价比。餐椅座套做成了PVC爬行垫材质,脏了容易打理。 除了当餐椅,在宝宝6、7个月的时候还是哄觉利器,宝宝放在上面,来回推,很快就能进入梦乡。 五点式的安全带还能固定宝宝,便于一个人照看孩子的时候离开一小下(当然这只能孩子小的时候,大点会爬会翻了就不行了),底下有个储物篮,口水巾围嘴尿不湿什么的都能放里面,总而言之一句话,买回家觉得简直太实用了。 为了延长使用期限,15年爱音推出了新款餐椅,有了更实用的突破:可以作为餐椅使用,宝宝3岁后可分开当小桌椅使用,这样使用的时间更长,性价比更高。 便携餐椅 不一定所有餐厅都能配有宝宝餐椅,而且餐椅有助于帮宝宝培养良好就餐习惯,坐上去就像开启了“本宝宝要开始吃饭了”的开关。 价格:200-500元不等。 便携餐椅是外出的好选择,野餐出游,携带方便、轻松折叠、可以单肩背。 可以坐一辈子的椅子 号称“可以用到一辈子的餐椅”,颜值很高。小宝宝可以当摇椅用,大了可以做餐椅,座椅宽度为50厘米,胖宝宝也适用。 价格:1500元左右。 座套是卷轴,很好清洗。踏板有多挡可以调节。桌脚有防翻倒闭锁器,再也不用担心宝宝会翻。如果家里是日式或中式实木风格,这款餐椅的颜值会很搭。
-
中国化妆品发展史及最早进口化妆品
我国是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也是最早懂得和用化妆品的国家之一。 我国关于化妆品的发展历史虽尚未发现准确的记载,但是从考古工作发现的陪葬品、壁画、雕刻及生活遗迹中推测,远在公元前2000多年人类就懂得化妆美容了。 早在公元前1000多年,殷纣王时期就产生了“燕支”即今日的“胭脂”,当时是将燕地产的红兰花叶捣成汁、凝作脂,用以饰面。 春秋战国时期已经产生了粉黛、胭脂、眉墨和兰膏等化妆品。 汉朝时期,化妆品被广泛使用。 据记载,东汉梁冀的妻子孙寿会制备各种各样的“妆眉”,称绝一时;唐朝时期,化妆品非常流行;宋、元、明、清时期,化妆品生产处于“小作坊”式生产状态之中; 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化妆品作坊是扬州“谢馥春”与杭州“孔风春”,已有百余年的历史都是由采炼芳香物供应宫廷发展起来的。 鸦片战争以后,外国化妆品流入中国。我国化妆品厂始建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早是在香港建厂的。相继流行的有“双妹牌”花露水、“旁氏”雪花膏和雪花音。1930年后,上海、云南、四川、辽宁等地出现一些专门生产雪花青之类化妆品的小型工厂,但数量少、档次低、质重差。 新中国成立后,各省、市、自治区都发展了化妆品工业,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工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