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阿里京东外 还有谁挡了跨境电商的道?
2017-05-11 221
日前,极光数据研究院发布了《垂直海淘App研究报告》,其中的数据指出,2016年跨境电商App用户规模及渗透率在过去6个月内持续下降,这或许是受到了48新政的影响。今年3月份,跨境电商App的用户规模在1588.7万人,在移动端的渗透率为2.34%;而截至今年8月,跨境电商App的用户规模下降到1108万人,渗透率为1.63%,相比3月份下降了0.71%,用户规模有所缩减。
即便是这类App中表现较好的小红书,其渗透率也只有0.32%,这意味着每200个移动端网民中可能只有1人安装了小红书。
有业内人士表示,48新政对跨境电商行业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退;也有人认为,跨境电商App渗透率的下降,也与巨头加码跨境电商有关。
2014年~2015年,阿里巴巴和京东两大电商巨头分别上线了天猫国际和京东全球购,网易也推出了网易考拉海购,进入跨境电商圈儿。这些平台凭借其积累的海量流量,占据了跨境电商市场的大部分份额。网易在2016年Q2财报中表示,集团毛利率同比和环比的改善主要得益于网易考拉海购等网易电商业务毛利率的改善;阿里巴巴集团则指出,跨境业务方面,受快速消费品、数字设备及家电等类目的强劲增长带动,天猫国际的季度GMV按年增长逾130%。
然而,垂直跨境电商App的用户与整体移动网购用户差异不明显,垂直跨境电商App用户与包括天猫、京东在内的综合商城App用户的重合度接近七成。而综合商城App的渗透率为59.97%,是跨境电商App渗透率的36倍。
有分析人士表示,跨境电商App还没有得到用户的深度认可,便被半道杀来的阿里、京东抢走了大量用户。对于那些还没有被跨境电商App充分教育过的用户来说,天猫、京东这样的综合电商平台显然更容易接受。
更何况,让跨境电商们难受的还不只是天猫、京东带来的压力。不同类型的跨境电商平台还有着各自的烦恼。
都谁挡了跨境电商的道?
一、内容为王的小红书现状如何?
小红书是内容电商的代表,创立于2013年6月。它的成功得益于优质的UGC内容以及对数据的应用意识。成立之初,小红书以一个海淘购物分享社区的形式出现,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营,积累了一批有海淘需求的用户以及受欢迎的SKU。小红书福利社上线后,在少量转化率较高的SKU的拉动下,小红书获得了不错的交易额。
根据极光提供的数据,在2015年11月~2016年8月,小红书的市场规模整体保持扩大趋势,但在2016年6月~8月,其安卓端的安装用户量从244万人下降到214万人。截至8月最后一周,小红书的市场渗透率为0.32%。
在用户增长率方面,小红书在66大促当天新增用户数量达到最近几个月的峰值,为11万人,大促过后,日均新增用户数跌落至2万人。在用户流失率方面,小红书在5月~8月期间的平均30天用户流失率为49.02%,即小红书的新增用户中大约有一半的用户会在一个月内卸载掉小红书。
困境1:政策变动伤不起
在2015年底,包括网易考拉、小红书在内的几家跨境电商平台纷纷大幅采购海外商品,被人戏称为“跨境电商爆买季”。结果可想而知,在48新政的风波中,小红书受到严重冲击,在五一过后,其郑州保税仓已经显得冷冷清清。
新政过后,小红书大量增加了香港直邮渠道,以规避政策风险和税制变化带来的成本提升。在新政缓冲期完全过去之前,可能还要谨慎行事。
困境2:有人也打起内容的主意
除了这几个做内容起家的跨境电商平台外,天猫、京东等大玩家和不少新媒体、自媒体也打上了内容电商的主意。
近期,淘宝不仅引入了社区、直播、网红和视频营销等功能,今年7月还推出淘宝造物节,试图打造另一个“双十一”,利用VR技术让用户体验逛街的效果,并通过KOL的文字和视频构建的场景来引导用户进行消费。
今日头条则与京东合作推出“京条计划”,让5.5亿用户在阅读场景中直接享受京东的电商服务。
与此同时,聚美优品、网易考拉、丰趣海淘等平台也纷纷用社区、网红或直播等当红要素包装自己,争相向内容方向发力。
当内容成为跨境电商的标配,小红书们的优势何在呢?
小红书用户画像(极光数据提供)
二、买手制跨境平台始终难盈利
达令、海蜜全球购、淘世界等均为买手制跨境电商,而洋码头则是其中的代表。
诞生于2011年的洋码头是跨境电商界的资深玩家了,也是第一个提出“买手经济”概念的跨境电商。目前,洋码头市场规模基本稳定,但有缩减趋势。其市场渗透率近四个季度的峰值在2015年12月,之后持续处于下降状态。根据极光提供的数据显示,洋码头8月的市场渗透率为0.07%,安卓端的安装用户量为45.5万人。
在用户增长率方面,洋码头在六周年大促期间新增用户数量激增,达到近四个月来的峰值,为18427人,随后迅速跌落至日均4906人。在用户流失率方面,洋码头在5月~8月期间的平均30天用户流失率为50.68%,即洋码头的新增用户中有超过一半的用户会在一个月内卸载洋码头。
困境1:怎么管好买手的手?
与小红书们不同的是,买手制的洋码头受到的政策冲击很小,其海外直邮为主的模式规避了48新政对跨境电商的种种限制。但洋码头遇到的问题也正是买手制造成的。
根据洋码头提供的数据,平台目前共有2万以上的买手,分布于六大洲。有些买手拥有上万甚至近十万的粉丝数量,而有些买手的粉丝只有两位数,销售的商品种类也极其有限。买手质量参差不齐,平台无法对其销售的商品直接监控,使一些用户对洋码头的商品质量存有疑虑。同时,服务及售后质量也无法在众多买手中实现统一。有洋码头用户表示,其购买不同买手的商品,有的发货很快,有的却很慢;有的包装精美,有的却敷衍了事,让人哭笑不得。
困境2:何时盈利?如何盈利?
洋码头在模式上属于C2C+B2C平台,但其并没有对卖家收取包括广告费和平台服务费在内的任何费用,盈利模式还在探索中。洋码头CEO曾碧波曾表示,洋码头暂不考虑盈利的问题,而是要提高整个跨境电商流程的效率,并积极应对激烈的市场变化。
令人少许欣慰的是,洋码头的物流业务已经实现盈利,但要平衡电商的巨大成本,也许还远远不够。
洋码头用户画像(极光数据提供)
三、自营平台终究逃不过平台化的命运
蜜芽和网易考拉海购在成立之初都表示,纯自营的跨境电商能够很好地保证商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不过现在他们都反悔了。
以网易考拉为例,考拉自2015年成立以来,凭借网易集团为其带来的海量流量基础,发展势头不错。2015年11月~2016年8月期间,网易考拉在安卓端的日均活跃人数持续增长,截至8月最后一周,网易考拉的市场渗透率为0.24%,安装用户量为161万人,8月安卓端日均活跃用户超过15万人。
在用户增长率方面,520大促、618大促和818洋货节前后,网易考拉的新增用户数量飙升,最高日均新增用户达到35674人,活动后均迅速回落至日均15890人。而在用户流失率方面,网易考拉在5月到8月期间的平均30天用户流失率为42.04%,表现好于小红书和洋码头,即网易考拉的新增用户中有接近六成的用户在一个月后仍保留了这个App。
困境1:玩儿自营就是玩儿库存
网易考拉从成立以来一直坚持自营与网购保税相结合的模式,最近才引入了第三方平台的入驻。为了扩大在自营保税跨境电商中的市场占有率,网易考拉在2015年便在杭州、宁波、郑州和重庆等地拿下了15万平方米的保税仓,2016年4月,其在宁波和杭州的保税仓面积又继续扩容。
同时,网易考拉还引入了“轻奢仓”的概念,箱包、服饰等轻奢类商品也采用保税模式(在其他平台,这类商品通常为海外直邮进口),但这类商品在市场需求和销量上的不可控性,使其库存规模难以较好掌握。
此外,网易考拉还特别热衷于搞促销,520、618、818等大促活动不断,因此考拉的备货频率和规模也比较高。
结果可想而知,当48新政来临后,考拉曾一度面临了较大的库存压力,仓库中积压的很多清单外商品在5月中下旬政策放宽时才得以售出。当时有人猜测,其520大促与去库存有一定的联系。
然而,网易考拉的大量流量、较低的获客成本和网易集团的资金支持让网易考拉玩儿得起大促,囤得起货,或许这不是困境,而是考拉的优势呢?
困境2:平台化带来的困扰
经历了快速成长期和政策的震荡,网易考拉也明白,只靠自营很难保持平台的稳定运营。于是再近期,网易考拉引入了网易严选以及其他第三方平台在其入驻。至此,服务标准的统一、物流时效的保证、售后质量等困扰平台的问题也找上了考拉。
今年9月,就有用户因网易考拉第三方商家的服务问题而进行了投诉。如何保住其在纯自营时期积累的良好口碑和服务质量,可能是比政策和库存更让人头疼的问题吧。
网易考拉用户画像(极光数据提供)
巨头挤压、政策变化、买手监控、盈利模式、库存压力、商家管理……这一系列的问题从跨境电商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困扰着众多平台,到现在也没能很好的解决。或许,持续多年的价格竞争改放放了;或许,平台们应该停下脚步好好想一想;或许,这个行业需要一些新鲜血液。
马上就是双十一和黑五,消费者们可能想听一些更新鲜的故事了。
-
婴儿睡袋、宝宝睡袋种类你知道哪些?
婴儿睡袋是为了防止婴儿睡觉蹬被而使用的包裹婴儿身体的睡眠用品。随着工业产业化的发展,妇女走出家门参加工作越来越普遍,已经成为各个领域的半边天。全天候的照料宝宝,看管宝宝晚上睡觉的任务已成为年轻妈妈不可承受之重。并且,随着科学育儿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父母已认识到需要给宝宝自己的睡眠空间。宝宝拥有自己的婴儿床和自己的睡眠用品。而独自睡觉的宝宝,睡眠中蹬被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婴儿睡袋,作为可以防止宝宝蹬被着凉的睡眠用品,应运而生,并得到年轻父母们的青睐。 1、信封式 外观:长方形如信封样,相当于一条小被子对折,底部,侧边拉链。绝大部分设计成可以打开成被子的两用型,既可以当小被子使用,也可以对折后拉上拉链变成成睡袋。该款式优点是结构简单,一般使用双头拉链,底部可以打开,方便更换尿片等。由于被子睡袋两用型,增强了产品的实用功能,空间大,宝宝活动自由,不受束缚。缺点:宝宝容易整个人钻到睡袋里或溜出睡袋。所以,该类款式很多配有护肩设计,能防止宝宝溜出睡袋。 2、葫芦式 外观:形如葫芦,上窄下宽,一般为圆底设计。可以看成是信封式睡袋的改良,颈部收窄,可以防止宝宝溜出睡袋或钻到睡袋里,底部圆大,让宝宝双腿可以自由活动,增加了宝宝的舒适度。缺点:由于尺寸的改动,这款睡袋打开后无法作为一条被子使用,降低了产品的使用效率。 3、衣服式 外观:形如衣服,有袖,有的也有帽等。不用担心宝宝睡觉时的活动会影响使用,妨碍宝宝睡觉。现行款式大多配有加长袋,可以随宝宝的身高调节睡袋的长度,延长了产品的使用期限。 缺点:该款产品由于做工相对复杂,一般价格比较其他款式更高。上下尺寸一般相差不大,对于宝宝的双脚活动还是有束缚。并且,由于产品辅料较多,多根拉链,钮扣等,需要防止擦到孩子娇嫩的皮肤或被孩子拉扯下来误食。 4、背心式 外观:状如背心。可以看做衣服样睡袋的缩减版,去掉袖、帽、加长袋等东西一般适合夏天等季节用。 5、蚕茧式 外观:像蚕茧一样贴身紧裹着宝宝。一般做成卡通式,如蚕宝宝,青蛙,小熊的样子等。 优点是贴身,保暖好。 缺点是对宝宝束缚太大,一般需要用弹性面料做,或作成弹性结构。 6、袖被式 外观:和普通被子类似,在被子上多出两只袖子。这款产品介于睡袋和被子之间,既可以有盖被子样的舒适和活动自由,又防止了宝宝睡觉时乱动导致的露被着凉。
-
婴幼儿衣服穿多少、怎么穿合适?
研究认为,小儿体重达到4千克左右时,身上会长出一层脂肪层,自身的体温调节系统就会正常工作,保持自身温暖。一般地,无论什么季节,小儿穿衣只要稍多于成人就可以了。较胖的小儿还可以比成人少穿一点。如果总给小儿穿得太暖和,身体就会失去应变力,反而更容易着凉。 原则:多穿不如少穿。只要在气温变化下,能保持体温就可以了。 宝宝究竟应穿多少才适宜? 判断宝宝衣服穿多了还是少了,不能以宝宝手脚的冷热来决定(因为宝宝手脚的血液比其他脏器相对较少,在冬天很容易发冷;在活动后,手脚又很快可以变温暖)。有一个简单的方法,让宝宝自由活动10分钟: ①如果宝宝面色红润,贴身衣服是温热的(锁骨是温热的),说明衣服正好; ②如果宝宝面唇色红,贴身衣服有些湿,说明衣服多了,应逐渐减少; ③如果面色不红润,贴身衣服是干凉的,则说明衣服太少,应适当增加。 西方人和日本人等养育小儿时,都很注意从小训练身体适应气温变化的能力和耐寒力。即使在冬季,小儿穿戴也并不多,并且让小儿象其他人一样到户外待上两三个小时,呼吸新鲜空气,活动,游戏。这样做会使小儿的面色红润、胃口良好、精神旺盛。 据介绍,日本近年出现“裸保育”:加强调节体温能力,提高身体素质的良好手段。 “三暖一寒一凉”:暖背、暖肚、暖足、寒头、凉心胸
-
婴幼儿餐椅种类和推荐
简易款餐椅 不到100元,堪称性价比之王。最善于压缩成本的宜家公司,只保留了餐椅的最简单功能:底座宽、带餐盘,很多妈妈说坐的倒是也舒服、可拆卸椅腿随车携带。 缺点:不可调整靠背角度、没有座套,坐着的舒适度会稍差。餐板没有可调节的空间,要是胖宝宝慎选,使用时间不够长。 拼装可拆卸木质儿童餐椅 200-500元不等,餐椅是安插在底座上的,底座可拆卸。这种餐椅购买时要注重两点: 1、木制餐椅,选购之前要确保材质的安全性。 2、椅子与支架拼接处要卡牢,宝宝坐上去不能摇摇晃晃的。 多功能餐椅 300-500元爱音,是宝妈们第一想到的品牌,它胜在性价比。餐椅座套做成了PVC爬行垫材质,脏了容易打理。 除了当餐椅,在宝宝6、7个月的时候还是哄觉利器,宝宝放在上面,来回推,很快就能进入梦乡。 五点式的安全带还能固定宝宝,便于一个人照看孩子的时候离开一小下(当然这只能孩子小的时候,大点会爬会翻了就不行了),底下有个储物篮,口水巾围嘴尿不湿什么的都能放里面,总而言之一句话,买回家觉得简直太实用了。 为了延长使用期限,15年爱音推出了新款餐椅,有了更实用的突破:可以作为餐椅使用,宝宝3岁后可分开当小桌椅使用,这样使用的时间更长,性价比更高。 便携餐椅 不一定所有餐厅都能配有宝宝餐椅,而且餐椅有助于帮宝宝培养良好就餐习惯,坐上去就像开启了“本宝宝要开始吃饭了”的开关。 价格:200-500元不等。 便携餐椅是外出的好选择,野餐出游,携带方便、轻松折叠、可以单肩背。 可以坐一辈子的椅子 号称“可以用到一辈子的餐椅”,颜值很高。小宝宝可以当摇椅用,大了可以做餐椅,座椅宽度为50厘米,胖宝宝也适用。 价格:1500元左右。 座套是卷轴,很好清洗。踏板有多挡可以调节。桌脚有防翻倒闭锁器,再也不用担心宝宝会翻。如果家里是日式或中式实木风格,这款餐椅的颜值会很搭。
-
中国化妆品发展史及最早进口化妆品
我国是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也是最早懂得和用化妆品的国家之一。 我国关于化妆品的发展历史虽尚未发现准确的记载,但是从考古工作发现的陪葬品、壁画、雕刻及生活遗迹中推测,远在公元前2000多年人类就懂得化妆美容了。 早在公元前1000多年,殷纣王时期就产生了“燕支”即今日的“胭脂”,当时是将燕地产的红兰花叶捣成汁、凝作脂,用以饰面。 春秋战国时期已经产生了粉黛、胭脂、眉墨和兰膏等化妆品。 汉朝时期,化妆品被广泛使用。 据记载,东汉梁冀的妻子孙寿会制备各种各样的“妆眉”,称绝一时;唐朝时期,化妆品非常流行;宋、元、明、清时期,化妆品生产处于“小作坊”式生产状态之中; 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化妆品作坊是扬州“谢馥春”与杭州“孔风春”,已有百余年的历史都是由采炼芳香物供应宫廷发展起来的。 鸦片战争以后,外国化妆品流入中国。我国化妆品厂始建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早是在香港建厂的。相继流行的有“双妹牌”花露水、“旁氏”雪花膏和雪花音。1930年后,上海、云南、四川、辽宁等地出现一些专门生产雪花青之类化妆品的小型工厂,但数量少、档次低、质重差。 新中国成立后,各省、市、自治区都发展了化妆品工业,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工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