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超市世界超市

科麦思:中国工厂走出去不能纯靠参展和电商

5月23日,日前,在科麦思与大龙网战略合作发布会上,法国科麦思控股有限公司大中华区总裁易青指出,“中国制造”本身是一个伪命题,只有中国国民和企业家追捧,而海外买家并不买账。中国工厂想要真正走出去,应该启用全球的资本与资源,建立起“全球品牌”,而不是简单地靠海外参展和纯电子商务手段。科麦思大中华区总裁易青世界超市网将其观点总结如下:中国制造是一个伪命题“中国制造是一个伪命题,我们接触了很多全球的买家,他们对于‘中国制造’这几个字无感觉的。”易青说。因为买家拿到的是制造完成之后,经过运输、分销、零售体系的最终产品。买家并不在意产品最初来自哪里,“中国制造”饱含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和企业家精神,但是对国外终端买家并无意义。征服终端买家的关键在于,中国品牌与国外销售渠道的结合能不能产生协同效应,能不能保证卖出的是按照全球化的游戏体系、规则来塑造和推广的品牌产品,至于该品牌的原产地在哪里并不重要。走出去:象棋思维VS围棋思维中国很多的工厂还停留在“象棋思维”的阶段,人才资源、市场资源、资本等全部集中在国内,在海外没有平台、没有人才、没有智库。对于这些工厂来说,走出去就意味着到海外偶尔参展,或者用一些纯粹的、纯电子的商务手段。因为既不了解规则,也不理解对秩序,离开原有的地盘就如同渡过楚河汉界一样冒险。所有的跨国企业本质相同,其具有“围棋思维”,认为世界是平的,全球的资源人才、市场都应该为我所用,没有限制。综合科麦思最近35年为全球超过一千家服务的经验,衡量跨国企业主要看三个维度:目标市场和产业链,资本来源,内部人才和外部专业服务。如果这三者不是全球化的,哪怕公司有几万人,那也只是一个本土企业。过去代工工厂没有知名度的,但也可以在走出去的过程中积攒起知名度。所谓“全球品牌:不是先打响品牌再走出去,只有小部分如华为等是如此,大部分品牌是在与海外贸易规则接轨当中自然形成的。中国制造有变成全球品牌的潜力过去二十年,中国成为了“世界工厂”,参与的企业都受益良多,这有利于未来走出去。第一,通过中国制造企业接触世界五百强,本身的生产质量控制体系得以与国际接轨;第二,完成海外订单的时候了解了产品设计、市场走向;第三,在国际贸易中,中国制造商的外贸部、市场部知道了如何与外商打交道以及海外的游戏规则是什么。现在,不论是在消费品还是工业品行业,中国尤其是东南沿海大部分过去接欧美甚至全球订单的企业都具备走出去的基本能力和人才条件。浙江、广东有许多工厂只有一二百人,一年能做到两三千万美元的产值;其中,员工结构成熟稳定:工人占七八十人,研发部、设计部有二三十人,销售部有十多个人。然而,在欧洲,这个规模和体量的工厂很难得。但是,企业要真正走出去,还需要满足以下条件:供货及时、金融服务到位、售后完善、品牌故事有力量,这些需要长期的修炼。中国工厂缺乏的正是海外企业在以上方面的本土化服务,需要在共享前提下,由当地服务商来配合做好落地服务,包括品牌、税务、法律、财务、售后、物流仓储等方面。卖产品说人话做品牌要讲神话在国际上做品牌的根本的观念是,如果要卖产品,只需“见人说人话”;如果做品牌,一定要讲神话。在国际贸易的年代要讲人话,而科麦思引导欧盟企业进入俄罗斯的时候要讲神话,最高级别的梦就是神话,基于现实却给大家提供一个美好的远景和实现的蓝图。中国的包包价格远远低于爱马仕等,深层原因在于不会讲神话,无法吸引消费者。要在海外开公司贷款更容易中国企业在海外通常不设公司,只是一次性的交易;其实,要想在海外将品牌长期做下去,最终还是要设立公司,正常纳税,用当地资本来经营。没有公司主体,也无法获得当地银行的贷款。但是如果在目标市场有公司有货仓,就可以抵押海外仓的货权,拿到当地银行发放的中长期低息贷款。欧美市场服务过剩可与中国产能过剩对接服务型的欧美企业在全球市场尤其是欧美的高端市场已十分成熟,却面临需求不足的问题,可以与中国过剩的产能相对接,在物流仓储、法律咨询、税务优化等方面帮助中国企业。“你看北京的CBD、国贸三期里面的世界500强,并非是奔驰这样的生产型企业,而是服务型企业,需要到中国市场来开拓用户。”易青说。金融、税务、财务、市场营销、管理等方面的咨询服务,早就渗透在欧美企业的基因里面,中国工厂走到海外可以对接这些服务型企业,从而获得更好的品牌成长。公开资料显示,法国科麦思控股有限公司是一家跨国集团,在欧洲、俄罗斯以及亚太设有分支机构和投资项目,从事产业战略投资。目前重点致力于为中国优质供应商提供国际市场营销方案及金融供应链整合系统,结合线下实体样品展示中心(ITEC),为中国企业打造专业的各项服务体系,成为企业开展经贸、投资、科技、金融领域合作的重要平台。

上一条:全年外贸呈现“前低、中稳、后高”态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