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超市世界超市

盘点:四点看懂我国能源互联网发展概况及挑战

2016年到了,在中国还有没被互联网深度“染指”的行业么?有的,能源行业就是一例。  如今的中国,已成为全球数字化消费群体最多、各类智能设备、应用软件和电子商务竞争最激烈的单一市场,数字技术不断刷新中国人对于“信息化”的理解。  中国政府于2015年初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以顺应传统产业借力于新技术突破增长瓶颈的迫切愿望。其中,“互联网+智慧能源”指导意见使“能源互联网”成为热点议题。  “能源互联网”最早由美国科技财经作家杰里米·里夫金提出。他在著作《第三次工业革命》和《零边际成本社会》中从共享经济角度出发,前瞻性描绘了人人皆可成为“能源产消合一者(Energy Prosumers)”的能源互联网体系。借鉴这一观点,中国希望能源互联网可以帮助自身加速能源转型、推进资源效率和绿色经济,最终实现以电力作为主要能源、以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  埃森哲启动对中国能源互联网商业生态的研究,意在分析数字化对未来能源价值链的重塑作用,并对未来市场格局进行阶段化情景推演,帮助各类中国企业寻找更新自身能力、引领新市场的可能路径。  小A将这份详细深入的研究报告,浓缩成4点,帮助你们看懂能源互联网。  1当我们谈能源互联网时,主要在谈什么  埃森哲从价值实现的角度出发,认为中国能源互联网的发展应根植于五位一体的价值点。它们会对中国未来的新能源架构产生重大意义:  第一,能源基础设施的互联。预计随着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接入以及中国燃气需求的增长,中国需要不同能源基础设施进一步开放互联,甚至需要与其他行业基础设施互联——例如电力系统与电气化交通系统之间的能量与信息交换。  第二,能源形式的互换。在基础设施互联后,热能、电能、化学能等不同能量形式还可以在能源互联网中相互转化、存储和调剂,形成多能源互补。例如,多余的可再生能源能够通过抽水蓄能或高性能电池得到有效储存,并可通过智能输配网络满足用户需求。  第三,能源技术数据与信息技术数据的互用。通过物联网采集的能源生产运营数据,将与企业级应用的信息化数据之间进行共享和集成,从而得出实时业务洞察和预测性分析,用以辅助企业战略决策。  第四,能源分配方式的互济。能源互联网应在广域和局部均能感知、分析、预测能量余缺信息,通过能源路由器、能源输配平台等系统性创新,对各类能源产品和能源服务进行精细调度与分配,同时为能源用户提供无缝的整合服务体验。其数字化和可视化的调度平台将有助于消除产能过剩。  第五,能源生产与消费商业模式的互利。传统能源供应商、可再生能源生产商、能源输配优化商、终端能源解决方案集成商、系统资产运维服务商等能源互联网的参与成员都能利用数字技术不断进化,在新的商业生态中形成互利共赢的“能源产消共生系统”。  基于中国国情和产业现状,埃森哲认为能源互联网至少应包括多种能源的生产与协调系统、智能化控制调度、分布式能源发电、微网、能源交易市场等关键环节(图1)。  由此可见,中国的能源互联网将有助于实现分布式可再生能源产消机制的合理化与能源需求侧的高度客户关怀。它会使分布在全国各地的“能源产消合一者”与能源主干管网以实时、对等的方式双向交流、相互补偿,在微观上创造卓越的能源用户体验和生活品质,在宏观上实现供需平衡和低碳能源结构,并极大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最终使经济增长与能耗增长脱钩。  2中国能源互联网“进化论”  能源互联网并不是“能源”与“互联网”的简单叠加,而是能源产业的传统企业与新参与者共同利用信息通信、大数据、物联网、新能源等技术让互联网平台与能源专业服务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增量价值。  埃森哲认为,中国能源互联网从投石问路到繁荣发展,将经过“有容乃大、平台论剑、无远弗届、乾坤易位”四个标志性发展阶段(图2)。而这四个递进阶段的发展情景,则主要取决于中国能源市场改革政策的进展和预期;中国对新一代数字技术的吸收与应用;以及跨界竞争在中国能源产业的扩散速度等政策、技术和商业因素对能源互联网的推进作用。  3中国能源互联网“生态系统”  埃森哲通过对主要表征数据的研究,预估到2020年,中国能源互联网的总市场规模将超过9400亿美元,约占当年GDP的7%。  全新商业生态系统蓝图  中国能源互联网的商业生态系统由各类企业和各类用户组成,传统能源企业及用户、能源产消合一者、普通互联网用户最终将整合在同一平台中,通过企业与用户间的数字化互动而拓展产业价值链。  根据中国政府的“互联网+智慧能源”指导意见,能源生产、能源输配、能源消费领域,加之信息通信技术和物联网领域,都将迎来新的投资机遇(图4)。  不同类型企业的价值挖掘  能源互联网的核心价值是通过创新实现的:用户价值创新、数据价值创新、能效价值创新。要实现这些创新,生态系统中的合作企业就需要打破传统的商业模式,通过聚合用户资源、输配资源和技术资源,提供更多新产品、新服务、新赢利模式甚至投融资模式。因此,中国能源互联网的生态系统将在这一价值框架下呈现雏形并开始演化(图6)。  传统能源电力企业:挖掘已有资产潜能,转型为集成式能源服务供应商  为应对能源互联网挑战而进行的转型中,不同领域的传统能源企业在新商业生态系统中可转换为不同角色,但都是依托既有客户、资产和业务优势,挖掘核心业务价值、拓展周边增值产业和业务价值。  新兴能源企业:轻装前进,大胆开拓新兴能源技术和能源管理市场  新兴能源企业是没有历史包袱、轻装前进的能源新玩家。他们利用各种先进的能源新技术大胆地挑战权威的传统企业,并逐渐受到能源用户认可。新能源企业拓展了传统能源外的能源开发和利用领域。  使能企业:提供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支持能源互联网价值创造  科技发展是能源用户对能源产品和服务的期望值不断提升的主要驱动力。例如移动技术开启了能源管理的新时代,手机有望成为企业与能源用户联系的首选渠道。随着智能电表的普及和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大数据分析和相关应用需求发展为一股颠覆性力量。而作为用电大客户的数据中心提供商,ICT(信息通信技术)使能企业也纷纷加紧研发,利用先进技术探索绿色能源应用和节能减排的最佳实践。  因此,能源企业需要将ICT企业、互联网企业或者专业咨询服务机构等使能企业视为提供终端用户服务的战略合作伙伴,而不仅仅是购买使能企业提供的软硬件或服务。  使能企业在开拓能源互联网商机的征途上,不可避免地缺乏能源专业知识和技术,因此更应与传统企业相互取长补短,洞悉能源行业价值创造的机制,共同挖掘新商机。  生态跨界企业:技术驱动混业经营,借机跨入能源市场,寻求非常规增长机会  埃森哲在对能源用户的调研中发现,跨界竞争者正在通过智能家居领域渗透进能源服务领域,如电信公司提供互联网设备、安保公司提供能源管理解决方案、智能插头生产商将产品集成到电力企业的需求响应系统中等。  这些生态跨界企业首先会引入节能、智能化等技术改造现有产品,使能源设备、家电、电动汽车等具有节能和互联的特征。然后,跨界企业会通过延伸服务,进入家庭智能设备管理、能源管理等服务领域。  这些跨界企业的共同特征是:已在各自领域拥有超群的能力、丰富的经验,可以有效地吸引并留住用户,进而可以在能源领域提供额外的附加值服务。  4中国能源互联网挑战  市场政策有待进一步健全  健全的市场机制和产业政策是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它应当具有完善并且明确的法规和监管体系。中国政府在推进能源市场化改革中,主要力量集中在能源价格形成机制方面,尚未真正进入消除行业壁垒、促进市场化竞争的新阶段。  同时,中国电力交易市场建设仍处于探索期,但直接借鉴欧洲的“电力池”系统并不适合中国国情。中国政府仍需要进一步实践、试点和逐步推广可行模式。  此外,政府监管和扶持的“度”也难以把握。欧洲经验表明,降低行业壁垒以促进能源企业竞争保障了能源供应安全和消费者权益;但不合理的财政补贴反而会扭曲新能源电力的价格,进而无法反映市场真实的供需情况,容易造成政府和企业决策失误。  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仍需提升  能源互联网愿景的实现,在基础设施层面需要广泛普及的宽带接入,使宽带用户与能源用户的数量和覆盖地区尽量重合。目前,尽管中国网络用户数量持续迅速增长,但相比其他领先经济体,中国人均享有的通信基础设施仍处在低端。  与基础设施的硬件条件密切相关,中国还应基于互联网时代的商业环境,尽快制定科学统筹、高效安全和监管流程简化的公共服务与公用事业数据公开政策和数据分享体系。这将有助于政府为企业家营造积极创新和创业的环境,使他们更易于借助数字技术参与能源互联网的发展进程。  投融资渠道亟需引向创新  中国能源投融资渠道仍然有限,以银行为主,辅以股票、债券、风险投资和私募基金等渠道。以可再生能源为例,主要融资渠道是银行,超过全部融资额的50%,但是来自股市、债市、风投和私募等渠道的融资份额却有所萎缩。  私营企业和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这一局面不转变则有碍于它们向能源互联网创新领域的拓展。在这方面,互联网+普惠金融可以借鉴电商平台“供应链金融”的模式,首先通过大数据管理好对创新企业的借贷风险,从而为能源互联网的创新孵化注入资金活力。  企业观念与能力尚未准备就绪  总体来看,任何企业向能源互联网转型的过程中都面临观念、变革魄力、信息技术与运营技术融合等内外部挑战。它们需要在竞争压力和能力获取两方面找到自我更新的节奏。  观念转变  视“产消合一者”为业务伙伴。企业通常将与用户的关系视为简单的买卖关系。而能源互联网中诞生了“产消合一者”,企业与用户之间形成了多边贸易关系。如果忽视这一关系,势必有其他新进入者来填补用户需求。  向用户交付服务而非产品。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微电网、分布式储能技术等新元素的加入,使得能源成为附加了服务和金融属性的特殊产品,它交付给用户的,是能源和电力使用中和使用后的成果与体验,而不仅仅是能源产品本身。企业若不能转变观念以挖掘能源服务的高附加价值,将无法在能源互联网中赢得立足之地。  变革魄力  运营管理模式。新能源开发利用和不断涌现的新型能源服务具有轻资产、分布式的特点,并且能源互联网体现了多种融合,如信息技术与运营技术融合、多种能源融合、新旧投融资模式融合、生产与消费融合等。这些融合增加了业务、技术和资本运作的复杂性。企业的传统运营管理模式受到挑战。而对于传统能源企业来说,组织架构和运营管理模式都是围绕能源集中供应展开的,因此,它们在分布式情景下优化投资和管理流程、提高市场敏捷性的能力建设方面需要更努力。  重新定义市场和经营模式。能源互联网中的企业都面临拓展新业务领域、创新业务盈利模式的挑战。如电力企业面临在表外业务市场创新业务模式的挑战,新进入者面临将既有业务与能源业务进行跨行业协同的挑战。而在盈利模式上,围绕用户价值创造、释放数字红利应成为能源互联网生态系统中各企业关注的焦点,这需要结合数字技术的特点和能源服务的特点创新经营模式。但能源企业和技术企业各自能力的集成互补需要时间和伙伴。  IT与OT的融合  顺应全球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趋势,能源企业都将关注点放在信息技术(IT)与运营技术(OT)的融合应用。但在很多企业的IT部门和业务部门之间不但有管理差异,甚至有文化和信任方面的差异。此外,招募到同时具有IT技能和能源知识的人才并不容易。能源企业的IT与OT融合是企业数字化的前提,也是它们向着能源互联网转型必须跨越的一道坎。(来源:埃森哲中国 编选: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上一条:马云会见特朗普 中小企业融入全球跨境贸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