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超市世界超市

【B2B案例】一亩田:“互联网+”催生农产品线上交易万亿市场

核心提示   “农业生产中两大痛点,即是种不出来,卖不出去”,而“互联网+”正深深地影响着田间地头的农民。在互联网的帮助下,农民最伤神的“滞销”问题也有了解决的路径,而一亩田恰是站在“互联网+农业”风口上。   互联网+浪潮几乎席卷了各个行业,正在成为不同领域的产业巨变的催化剂,在农业领域也不例外。互联网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也同样能帮助农业解决信息不对称的滞销问题,减少农产品市场交易风险和经济损失。   创业四年的一亩田恰是站在“互联网+农业”风口上。据了解,一亩田仅在2015年上半年,利用互联网解决了60余起滞销问题,其平台每日交易数据更新量达30多万条,品类涉及1.2万个品种,覆盖33个省区市的约1972个县市,覆盖农民1.3亿。预计2015年底,一亩田县域战略合作伙伴突破200个县市。   也正是这不断地发展,在业界看来,在农业领域,一亩田有足够的资格与阿里巴巴在农业领域进行PK。据了解,一亩田交易规模今年底将突破1000亿,而阿里巴巴去年的农产品销售额是480亿。到明年底,一亩田至少能达到5000亿,或将冲击一下10000亿。   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中,一亩田副总裁、研究院院长高海燕也流露出一亩田的“野心”:一亩田达到万亿时开始释放标准,将制定农产品流通领域新秩序,使生产智能化,产品安全化,流通高效化。而与其他互联网企业一样,一亩田也是采取“羊毛出在猪身上”的盈利模式,在该平台上交易的双方均免费,而是通过大数据进行衍生盈利,如做金融服务。   粘着泥巴做电商   互联网已经在悄然地渗透到各个行业,在农业领域也不例外,这也正深深地影响着田间地头的农民,在互联网的帮助下,农民最伤神的“滞销”问题也有了解决的路径。   现代的农民也正走在拥抱互联网的路上。   姚卫强,一个地道的曹妃甸农民,看着现在佛山火龙果滞销、菏泽西瓜滞销、潍坊油桃滞销等消息,回想起自己去年50万冬瓜滞销在手,仍是有点后怕,好在互联网使得信息透明化,使他安然度过一劫。   2014年,在第一季水稻收割完后,姚卫强在一片水稻田中间,建起了自己的蔬菜大棚,一共30亩地,投资80万元。第一批收成在2014年秋天成熟,那是整整30亩地,50万斤冬瓜。   但他始料未及的是,这50万斤冬瓜无人问津。一亩冬瓜的种植成本大概是2000元,30亩地,就是6万元的损失。初期投资很多是靠贷款支撑的姚卫强,对这样的损失,无力承担。   按照传统的销售逻辑,姚卫强要把地里的蔬菜,装车拉到最近的滦南批发市场,由那里的代办批发商负责收购。收购的价钱、数量,全部由代办说了算,姚卫强所掌握的市场信息,全凭代办的一张嘴。每完成一单交易,他还需要给代办1%到2%的费用。他也可以把蔬菜送到近300公里外的新发地,但物流成本得自己承担。   在一亩田副总裁、研究院院长高海燕看来,姚卫强冬瓜滞销是现代农民“销售遭遇”的一个缩影。“农民的信息完全不对称,农业生产中两大痛点,即是种不出来,卖不出去。”   高海燕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应对滞销,一亩田最快可以一个小时响应。一亩田应对这种问题的方式是线下响应,线上对接。线上指一亩田的手机APP、网站和一亩田百度直达号,线下则包括产地办事处和直营门店,一个是市场“众力”,一个是内部人快速反应,共同解决问题。   据了解,目前一亩田有员工3000多人,而80%以上是“地推”。用高海燕的话说,这些“地推”是天天和农民在一个炕头上喝酒打牌,一起跑田间地头,而不是每天在办公室工作。“白天去农户家教他们如何使用App,寻找商机,甚至帮他们去装去抬。”在进入田间地头的同时,为了加快推广速度,一亩田还推行了县域合作。   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   接上地气后,一亩田也需要应对所有农产品电商经营中面临的问题,即高企的物流成本。   事实上,大多数农产品本身的价值很低,但是运输成本非常高,通常超过商品成本的100%甚至更多。据统计,2014年我国农产品物流额为2.6万亿元,只占社会总物流比例的1.2%,不过这一数据近年来增长很快。   中国每年物流成本占据经济总量的比例高达18%(2014年因油价下降,比例略低大概17%)。而物流成本高的根本原因是信息不对称,公路上的货车40%以上都是空的,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建立信息化平台,建设智慧物流。   基于对农村市场的了解,一亩田选择了做B2C的模式,也在创建之初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问题。高海燕分析称,对农产品电商而言,最后一公里和冷链物流,是两大痛点问题,最后一公里,农村缺运力,冷链物流,农村缺设施。   与阿里巴巴模式一样,一亩田采用的物流方式是“第四方物流”,不建仓库,不建车队,完全依靠社会运力来解决。一亩田在物流方面同样扮演的是一个“信息平台”,向能提供物流服务的社会运力开放,无论个人或者公司,都可以在一亩田的平台上发布使用车辆或者提供车辆服务的信息。   高海燕分析指出,就中国农村整体而言,并不存在物流资源短缺的问题。从运力即运输资源来说,农村手扶拖拉机等交通工具皆可被使用;就道路资源而言,目前70%的农村都已实现了村村通公路。   为此,最后一公里问题缺少的是并不是资源,缺少的高效益的运输解决方案,小宗货物运输成本过高,利润很难将其覆盖。“一亩田采用的B2B模式,可以把社会运力整合起来,不仅能解决问题,还能帮助解决闲置运力,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高海燕指出。   在这最后一公里问题中,合理的物流半径和合理的价格方案一样重要。在高海燕看来,一亩田的这种第四方物流的模式,还需要买卖信息的填补,使得各种信息服务对称。“比如海南的黄瓜并不一定需要卖给有购买需求的北京,在买卖信息充足,可选择的情况下,当然首选卖给同样有需求的海南周边。”   先规模,后规则   在一亩田平台对农民完全是免费的,而且与其他初创互联网企业一样,一亩田也奉行“先规模,后规则”,即是将交易需求集成规模需求,做成超大规模平台,然后制定相应的行业规则。   另一个则是与其他电商平台一样,培育用户交易习惯,在给用户带来切实利益的同时,进而提供增值、低成本等的服务产品。   这也是一亩田规划的盈利模式之一。如有了垂直电商平台与大数据之后,一亩田开始着手完善大宗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并从中探索出了有益于供应链发展的金融环节,做农村金融服务。   在传统的银行信贷机制中,银行提供贷款的判断是基于真实的贸易、交易和结算,简单理解就像是订单、发货和支付三大环节,而一亩田作为交易平台,具备这三个方面的先天优势,供应方和需求方在长期使用中,会产生大量交易数据,而一亩田把这个交易数据演变成为信用资产,从而利用信用资产提供金融服务。   据了解,一亩田金融服务交易结构的本质是一个互联网化的信用平台,它作为第三方记录、沉淀、验证了交易双方的主要交易事实。该交易事实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真实贸易,即双方确实有这笔生意;二是真实物流,交易双方获取平台物流服务资源并接受服务的过程记录;三是真实结算,双方通过一亩田平台的结算系统结算;四是交易历史,每一个用户在平台上的交易记录都能证明自己的交易能力。   因此,一亩田既是交易平台,也是用户的增信平台,每一个用户通过一亩田交易后便开始拥有信用资产。与银行等机构的合作试水,一亩田可以提供包括短期周转贷、订单农业贷在内的金融服务,同时结合农业市场,创新、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形式。   截止到今年6月,一亩田平台每日线上交易额达3.2亿元,每天间接影响交易(指用户线上获得信息线下交易)达9亿元,目前的交易额增速中,一亩田月环比增速达30%。   不过,对于一亩田的迅速发展尤其是人员队伍方面,高海燕认为仍需保持冷静,此前有诸多前车之鉴,一亩田正在做调整:“现在已经不再做大规模招聘,而且在调整步伐,保障更稳健地发展。”(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文/朱萍 编选: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上一条:互联网人才重庆供不应求 互联网和电子商务薪资最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