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二五”规划
admin 2020-10-05
38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创建面向未来的智慧城市,依据《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和《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 一、过去工作的回顾和未来发展目标 (一)“十一五”基本情况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上海抓住全球信息化发展机遇,始终把信息化作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切实加以推进。“九五”基础先行,着力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十五”重点突破,促进信息产业和信息技术应用加快发展;“十一五”实施信息化领先发展战略,以“推进信息技术创新和深化信息技术应用”为主线,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信息化整体水平继续保持国内领先,部分指标达到发达国家先进水平与发达国家比较主要参考国际电信联盟(ITU)面向信息社会的ICT评估指标。,一批新兴技术创新成果在上海世博会上得到充分展示和示范应用。 1.信息基础设施综合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为城市功能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推动信息通信网络普遍接入,率先启动城市光纤宽带网建设,城域网出口在国内城市中率先达到百万兆级别,互联网国际出口带宽大幅提升,第三代移动通信(3G)进入商用阶段,各类终端普及率显著增长,基本实现任何人在任何地点以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新技术应用走在全国前列,成为国内首个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建设示范城市,软交换、IP多媒体子系统(IMS)等技术得到规模应用,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移动通信长期演进(LTE)等技术的应用部署取得突破。融合业务逐步普及,网络电视(IPTV)用户超过120万户,本地手机电视用户月访问数超过20万。各类功能型设施的服务能力大幅提升,曙光5000A主机系统投入运营,超级计算中心总计算能力突破230万亿次/秒。集约化建设模式由信息管线向通信机房、移动通信基站、无线室内覆盖系统等全面推广,无线电管理机制不断完善,重大活动信息通信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图1-1“十一五”信息基础设施发展情况示意图 2.信息技术应用的覆盖面、渗透率明显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信息技术全方位、深层次渗透经济运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各环节,电子商务成为日渐活跃的主要经济活动形式,2010年交易额超过4250亿元,第三方电子支付加快普及;电子口岸平台的交易、监管、物流、支付等功能深化拓展;国家级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验区建设初见成效,“两化融合”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城市网格化管理、交通信息管理、应急联动处置等平台成为城市数字化、精细化管理的基础支撑;开展“家校互动”学生成长教育信息系统、市民电子健康档案试点应用等教育卫生信息化建设,以及社区信息化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千村万户”农村信息化普及培训等,促进信息技术应用覆盖面向郊区城镇、特定人群拓展,数字发展机会日益均等化。建成上海地区800MHz数字集群应急救援政务共网,电子政务应用向跨部门信息共享、业务协同转变,集中与分布相结合的基础信息资源开发共享体系基本形成,统一的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电子采购等平台加快建设并初见成效。 3.信息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能力不断提升,为城市经济转型升级做出重要贡献。 本地企业积极承担国家级创新任务,在“核高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研发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注重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信息技术领域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速超过40%。信息产业加速转型,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年均增长20%,高于电子信息制造业和全市服务业增长水平,集成电路设计业增长快于制造业增长。重点领域高新技术产业化取得初步成果,“十一五”期末信息产业总规模约9700亿元,集成电路设计业在手机核心芯片等领域、软件产业在操作系统等领域形成研发和产业化优势,产业政策环境、公共服务平台不断完善。 图1-2信息产业“十一五”发展情况 4.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不断提高,城市信息安全总体可控。 技术与管理并重,围绕“平安办博”要求,加强信息安全技术研发和基础建设,规划建设了应急防范、灾难备份等平台设施,在安全审计监管产品、国产密码算法芯片及应用、安全集成等方面居于国内领先地位;信息安全组织体系和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强化预警预测、应急演练等机制,基本形成安全测评、风险评估、电子认证等专业信息安全服务体系;加强互联网舆情分析和研判,净化互联网环境,打击网络赌博、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等专项行动取得明显成效。 5.信息化综合配套环境不断改善,为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新一轮机构改革,从组织上为统筹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提供了保障;政府投资信息化项目的协同管理机制基本形成,并向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拓展;加强信息化立法,出台国内首部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地方性法规,信息技术及其在各领域应用的相关标准规范不断健全;人才培养形成长效机制,建立起学历教育、职业培训与市“653工程”等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拓展全球城市信息化论坛、国际信息化博览会等国际国内合作交流平台,长三角区域信息化合作稳步推进。 专栏1-1世博信息化 世博信息化建设着力贯彻创新、集约、集成理念,集中展示应用新技术。 集约化信息基础设施:完成5.28平方公里园区内管线、机房、移动通信基站、无线室内覆盖系统等信息基础设施的集约化建设,为各国各类参展机构提供电话、无线信号覆盖、互联网接入、有线电视接入等全方位服务。 新技术应用:RFID技术广泛应用于世博门票、物流运输、展馆预约、食品安全等领域,充分展现信息技术带来的便捷服务;全球首个TD-LTE演示网覆盖整个园区,实现移动高清实况转播、移动高清视频点播、便携视频传输等多项服务;LED和3D、4D显示等新技术应用展示成为本届世博会的亮点。 网上世博会:通过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以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方式,构筑了实时在线体验的永不落幕的数字世博会,成为世博会159年历史上的首创。累计8234万人次访问网上世博会,网页浏览数超过8?73亿。 世博票务信息化:建设世博票务信息系统,实现世博会票务全生命周期管理,构建有序、可控、和谐的售票及检票服务环境;采用RFID技术的世博门票,在安全防伪和快速验票方面体现出信息化的独特优势。 园区运营指挥系统:为运营指挥体系的计划与预案信息综合、指挥调度综合、园区运行监测、实时信息发布、辅助决策等业务提供全面支撑。 世博安保信息化:“电子围栏”实现了园区内无线、隐形、智能化、无人值守的电子防护;视频监控、系留气球、“全球眼”、人脸识别等安防技术的综合应用,为园区安保、有效应对超大客流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向园区内近50个信息系统的信息安全综合管理平台有效支撑了园区信息安全保障。 在“十一五”信息化发展目标基本实现、信息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上海信息化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信息通信服务能力虽然大幅提升,但仍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中快速增长的信息通信需求,特别是在宽带接入速率、综合服务能力等方面与国际大都市及部分发达国家相比尚有差距;二是信息通信技术创新步伐明显加快,但有效的商业模式、推广机制、配套制度相对滞后,新技术应用和产业化进程尚需加快;三是集约化的电子政务网络基础设施、应用集成平台、信息共享体系虽基本具备,但资源利用效率、整体应用效能和协同应用水平仍有待提高;四是信息安全面临更加开放、复杂的网络环境,动态适应、应急防范、综合治理、协同处置等保障能力亟需增强;五是由于信息化应用技能缺乏、消费能力有限等主客观因素,消除城乡之间、不同群体之间“数字差距”的任务依然艰巨。 (二)“十二五”形势判断 “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举国上下肩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艰巨任务。作为我国经济中心城市,按照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要求,上海已进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攻坚时期,城市信息化建设也进入加快提升、发挥效用的关键时期。 从全球看,信息化依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发达国家纷纷部署实施新一轮信息通信技术(ICT)发展战略,作为应对金融危机、带动就业、绿色发展的战略举措;网络信息安全成为影响国际关系格局的战略因素;互联网和信息产业依然是经济活动中最活跃的力量,继续引领科技创新。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和虚拟空间综合治理,推进网络宽带化和无线化,加快信息通信技术及其应用的创新,成为各国的普遍选择。 从国内看,信息化作为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地位更加凸显。我国总体步入中等发展水平,互联网用户数跃居全球第一,信息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大大加深了经济社会运行对信息技术、产品和数据的依赖程度;党中央要求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网络科学技术被列为国家科技发展的重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被列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两化”深度融合和三网融合深入发展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扩大内需的主要途径。这些在为信息技术持续创新和深入应用创造条件的同时,更加体现加快发展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从上海看,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要求信息化发挥更大的效能和作用。上海城市发展中的资源、能源、环境约束日益严峻,要求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拓展产业发展空间;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利益诉求日趋多元化,城市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要求不断改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加快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服务功能;上海世博会期间新技术的成功应用,展示了信息化支持城市创新发展的更多可能。这些,既强化了信息资源的要素地位,创造了信息化新的发展空间和条件,也要求进一步提升信息服务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效能,在城市软实力建设、城乡及区域一体化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从信息化自身发展看,信息技术融合创新和产业服务化趋势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无处不在的宽带网络加速形成,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新理念步入应用,信息化迈向泛在、可视、智能的高端发展阶段;跨国电子信息制造企业服务化趋势明显,发达国家依然严控核心技术转移,绿色生产逐步成为主流。伴随着高层次的产业竞争、更深入的技术融合和更广泛的应用创新,信息通信技术和信息网络成为城市运行、产业发展、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硬件与软件界限日益模糊,虚拟与现实空间互相交织,大大增加了治理难度,要求从发展理念、体制机制、管理方式到工作方法的全面转变。 “十二五”期间上海信息化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为此必须抓住机遇、奋发有为,积极应对挑战,着力突破瓶颈。发展理念上,要更加突出普遍服务、惠及全民,把发展成效和市民感受作为信息化建设的主要追求;发展空间上,要更加关注城乡信息一体化发展,加快从中心城区向郊区拓展、向长三角地区延伸;发展路径上,要更加注重需求导向、问题导向、项目导向,突出建管并举,在加大项目推进力度的同时,强化规划、政策、标准、制度的配套和完善,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三)“十二五”发展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总体目标,把推进信息化作为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手段和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以创建面向未来的智慧城市为方向,以提升网络宽带化和应用智能化水平为主线,深入实施信息化领先发展和带动战略,充分汲取世博信息化经验和成果,加快推进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无所不在、高速互联的宽带信息网络,提升信息基础设施的综合承载和服务能力;促进信息技术在“四个中心”和国际大都市建设中的全面渗透与深度融合,加快城市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步伐,提升信息化应用效能及各领域的信息服务和知识创造能力;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保障信息安全,净化网络空间,优化发展环境,更好地发挥信息化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城市功能、保障民生发展等方面的带动、促进和支撑作用。 (四)“十二五”发展原则 ——基础先行,增加投入。把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放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首要位置,集聚各方资源加大投入力度,按照统筹规划、集约建设、规范管理的思路,推进信息基础设施跨越式、智能化发展,提供“用得上、用得好、用得起”的信息通信服务。 ——融合发展,提升效能。以需求为导向,以项目为抓手,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的渗透、互动与融合,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共享,不断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信息消费需求,同时创造信息化应用需求,丰富应用模式,提升应用效能。 ——创新引领,自主发展。以信息技术创新带动相关技术创新和跨领域的集成创新,在技术创新的同时,注重应用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和机制创新,大力提升企业资源配置能力、知识利用水平和管理服务效率,增强产业的自主发展能力。 ——完善治理,保障安全。适应信息技术加速演进和网络环境日益复杂的态势,坚持技术与管理并重,加强网络治理,净化网络空间,在城市安全总体框架下,从技术创新、制度保障、管理机制、产业支撑等方面进一步健全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城乡一体,普遍受益。围绕社会建设和民生发展需求,以城乡一体、惠及全民为目标,加强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普遍服务,促进面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信息系统集成和服务渠道整合,使市民切实感受到信息化带来的便利与实惠,不断缩小不同区域间、人群间的“数字差距”。 (五)“十二五”发展目标 争取经过5年的深入、持续推进,到“十二五”期末,上海信息化整体水平继续保持国内领先,迈入国际先进行列,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智慧城市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为率先迈入信息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具体体现在: 基本形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城市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努力成为国内通信质量、网络带宽、综合服务最具竞争力和宽带上网资费最低的地区之一。到“十二五”期末实现互联网国际、省际出口带宽增长5倍以上,100兆比特/秒(Mbps)家庭宽带接入能力和无线宽带接入基本实现全覆盖,信息通信和网络接入能力显著增强,广大消费者获得便捷实惠的信息通信服务。 基本形成效能显著提升、成果惠及全民的信息化应用发展格局,初步建立便捷高效的信息感知和智能应用体系。2015年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指数达到85,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12000亿元,电子政务业务协同水平明显提升,互联网用户普及率达到80%,上海成为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城市,成为全国信息化创新应用的引领区。 基本形成创新活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信息资源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要素和战略资源,电子信息制造业加快转型升级,201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制造产值达到3000亿元,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把上海打造成为国家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聚区和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高地。 基本形成可信、可靠的区域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实现对网络空间的有效治理,在信息安全功能机构、技术设施、防护能力、综合监管和应急处置水平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全民信息安全意识普遍提高,成为国家信息安全服务高地,确保“十二五”期间城市信息安全总体可控。类别序号指标名称单位属性2015年信息通信能力1互联网国际出口带宽Tbps预期性1.52互联网省际出口带宽Tbps预期性83家庭宽带100Mbps接入能力覆盖率%预期性>954无线宽带接入覆盖率%预期性>95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水平5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指数无量纲预期性856电子商务交易额亿元预期性12000社会应用普及7互联网用户普及率%预期性808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电脑数台预期性92信息产业发展9新一代信息技术制造产值亿元预期性300010信息服务业经营收入亿元预期性600011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预期性7 表1-1“十二五”信息化发展的主要指标 二、建设城市信息基础设施,提升信息通信服务能级 把握技术和业务发展趋势,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超前于应用需求,按照“规划引导、集约建设、资源共享、规范管理”的要求,通过加快基础网络、功能平台、应用支撑等建设,加强无线电管理和网络安全保障,着力增强信息网络的综合承载能力、设施资源的综合利用能力和信息通信的集聚辐射能力,提升通信服务质量,促进宽带上网资费每年有较大幅度下降,为建设智慧城市提供基础保障。 (一)推进基础网络升级提速 ——建设宽带城市。建设城市光纤宽带网络,加快推进住宅小区、楼宇的光纤到户建设和改造,基本实现“百兆进户、千兆进楼”的光纤网络接入能力全覆盖,宽带用户户均互联网接入带宽超过20Mbps。建设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加快郊区有线电视网络整合、改造和数字化整体转换,推进中心城区与郊区城镇化地区NGB网络全覆盖,率先建成国内最大的城市NGB网络并投入运营。 ——打造无线城市。推进移动通信宽带化,优化3G网络,3Mbps以上无线宽带接入基本实现中心城区、郊区城镇化地区及主干道路周边的全覆盖,1Mbps以上无线宽带接入基本实现市域全覆盖;推进TD-LTE扩大规模试验网建设,加强技术测试和应用试验,适时推进规模商用。推进宽带网络无线化,加快建设无线局域网(WLAN),基本覆盖全市交通枢纽、商业集中区、公共活动中心等主要公共场所。 ——加速推进三网融合。加强机制创新,以住宅小区为重点,加快用户驻地网光纤接入综合改造,推进广电、电信业务双向进入,完善集成播控、监管和相关业务平台建设,促进IPTV、手机电视、基于有线电视网络的互联网接入和国内IP电话等融合型业务发展,继续保持上海三网融合推进工作的全国领先地位。 ——构建亚太通信枢纽。提升互联网国际、省际出口能力,力争实现互联网国际出口带宽达到1.5万亿比特/秒(Tbps),省际出口带宽达到8Tbps;协助推进国际海光缆系统、国际通信出入口局等设施建设,海光缆国际通信容量在全国占比继续保持50%以上。积极发展国际通信转接业务。 (二)加快功能平台扩展提升 ——扩充互联网数据中心。促进互联网数据中心规模化发展,实现全市互联网数据中心机架数量翻一番。积极推广云计算等新技术在数据中心的应用,整合已有资源,促进资源共享和升级换代,打造技术领先、节能环保、智能服务、模式创新的新一代数据中心。 ——发展高端外包呼叫中心。建设以统一通信为核心的融合呼叫中心,大力拓展面向离岸外包和专业服务外包领域的高端服务外包模式,提升服务层级和服务水平。 ——提升超级计算中心能级。积极参与国家高端计算机研制,实施上海超级计算中心四期工程建设,将系统核心运算能力提升到国际先进水平,不断拓宽超级计算机应用和公共服务领域,完善国家高性能计算基础设施和服务环境。 ——引进全球性、集团级运营和服务中心。积极引进电信运营企业、跨国信息技术企业面向全球和全国的网络管理、业务运营、数据服务、内容开发等服务平台。争取国家信息通信重大工程和功能设施落户上海。 (三)推进应用支撑设施创新建设 ——推动IPv6商业部署。以IPv6特色应用先行,探索IPv6商业部署策略,打通IPv6商业部署的产业链环节,推动IPv6全网大规模部署,积极发展可管、可控、可信、可扩的下一代互联网。 ——推进云计算服务平台建设。推进基于云计算架构的新型数据中心发展,建成按需服务、弹性扩展的云计算服务平台,积极推广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的模式,构建支撑云计算发展的基础设施环境。 ——推进物联网应用环境建设。推进近距离通信(NFC)技术的部署,推进电信级网络与物联网络的对接适配并加强网络管理和安全保障,开展物联网通信终端的标准化和普及应用工作,探索建立具有深度感知能力、符合应用特点的物联网设施环境,为重点领域的示范应用创造条件。 (四)规范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规划指导。建立健全覆盖基础通信管线、移动通信基站、通信机房等信息基础设施的专业规划体系,实现与城乡规划体系的有效对接。配合城市规划修编,开展重要功能区、郊区新城镇的信息基础设施专业规划编制,实现专业规划的全市域覆盖。将信息基础设施相关建设标准、管理要求纳入城市建设的标准体系和管理流程,形成科学有序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和管理机制,落实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竣工验收的要求,确保规划落地。 ——强化集约化要求。深入推进基础通信管线、移动通信基站、通信机房、无线室内覆盖系统、住宅区光纤宽带网络等的集约化建设和共建共享。推进新建移动通信基站和无线室内覆盖系统集约化率达到100%,全面提升郊区集约化设施覆盖率;推动大型通信局房局址等的资源统筹;强化用户驻地网集约化建设要求,推进光纤到户建设中通信配套设施的第三方专业维护,营造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保障用户的选择权。 ——推进配套建设。结合城市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以虹桥商务区、国际旅游度假区等重要功能区,临港装备、长兴海洋工程装备等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各类产业园区、大型居住社区和郊区新城为重点,与重大市政工程等项目实施相协调,积极推进信息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充分满足日益增长的信息通信需求。 (五)优化无线电使用环境 ——优化频率资源配置和基站布局。适应技术演进趋势,从区域、行业、时间、贡献度等角度优化无线电频率资源复用模型,确立频率动态储备机制,实施频率分级管理,增强频率资源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对产业发展、应用示范及其他重大用频需求的支撑能力。严格规范移动通信基站设置和废止,深化区县预审机制;推行基站景观化建设和改造;坚持室内外统筹,加强无线室内覆盖系统建设。 ——加强无线电管理技术设施能力建设。以服务资源精细管理和产业发展为导向,建设完善网格化、分布式无线电监测网络;深化长三角、多部门和军地协同机制,探索军民融合式发展的电磁频谱管理模式,健全无线电业务综合受理平台,完善“水陆空”三维立体监测网络,提升重大活动中的干扰查处能力和水平;支撑产业发展和应用推广,建设完善无线电设备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基本形成覆盖全业务的型号核准能力和一站式国内国际认证服务能力。 ——提升无线电安全保障能级。完善跨区域、跨领域的无线电联合保障机制,规范电磁环境保护机制,编制重要行业、重要无线电台站保护规划,形成并完善覆盖民航、海事、铁路等重要行业及其他重点区域的常态保障体系;强化多部门联合执法规范,着力打击利用无线电设备的违法犯罪,共同维护城市信息安全。 (六)加强网络质量和安全保障 ——优化提升网络质量。运用新技术提升信息网络性能,进一步优化网络结构,强化端到端的业务管理和质量控制,有效提升网络全业务差异化承载能力和综合服务保障能力。提升网络运营商之间、网络运营商与本地互联网络交换中心之间的互联带宽,促进各类网络在更高水平上互联互通。 ——强化网络运行安全和保障。加强信息基础设施日常安全运行监管和网络监测预警。完善信息基础设施等级保护体系,加强对国际海光缆系统、国际通信出入口局等重要信息基础设施的保护。适应重大活动管理和突发公共事件处置对信息通信的需求,不断完善无线电管理应急指挥系统、应急通信保障机制等建设。 三、实施融合强业行动,促进产业高端发展 把握高端、低碳、绿色的产业发展趋势,围绕重点产业、骨干企业、核心区域、关键领域四个方面,从信息化技术驱动、工业化需求牵引两个角度,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一)提升重点产业能级 ——助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推进大型商用客机及发动机、核电风电装备、大型海洋油气开采装备等的数字化研发制造和网络化营销服务,利用信息技术,支撑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实现重点突破,促进民用航空航天、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等产业领域的创新和集聚发展。 ——改造提升重点优势产业。全面推进传统工艺装备的自动化改造、管理服务的网络化创新和关键产品的智能化升级,提高流程型工业的全过程监测管控能力、离散型工业的协同研发和柔性制造能力以及都市产业向产业价值链两端的延伸能力,在精品钢材、石油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