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超市世界超市

庞敏丽:打车软件烧钱培养用户习惯

【摘要】近日,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助理分析师庞敏丽在接受《国际先驱导报》采访表示:两家用四、五亿买两千多万新用户,平均吸引一个新用户的成本才20元多一点,远远低于电商行业人均200~300元的新用户获取成本。从这个角度看,两家企业其实赚了大便宜。其次,一款手机APP用户起码上亿才能盈利。通过这种两军对垒的阵仗,虽然花了一点钱补贴打车,但是如果把这钱当广告费,已经显得相当便宜。以下为报道全文:《打车软件“肉搏”有猫腻》“马”年以来,两家老板姓“马”的企业,为全国人民打车鞍前“马”后地服务着,最终哪款打车软件会一“马”当先,成为很多消费者“马”上想知道的答案。这就是最近尘嚣至上的“快的”和“嘀嘀”之争。而它们背后的两位大佬,也是两家公司的股东之一,则是“支付宝”和“微信支付”。那么,它们耗费巨资掐架,到底为了什么?没有对抗就没有人气“嘀嘀”打车和“快的”打车都是2012年上线,时间相隔不过3个月。此前一年半内,两款软件虽在同行中脱颖而出。但直到获得两大巨头青睐后,两款打车软件才知道“一夜爆红”的滋味。其实,用“补贴”换市场的手段早就有了,只是此前没那么管用而已。2013年9月,“快的”就实行补贴坐车——不过补贴的是出租车司机,号称“2000万元补贴北京市场”。同年11月,“快的”和支付宝又在北京联合推广。2014年1月,“快的”宣布一个月内,花1亿元补贴北京地区打车的消费者。不过,似乎没人唱对手戏,这出戏就火不起来。支付宝公关经理张道生就对《国际先驱导报》记者说,“我们之前就在北京补贴打车软件,但当时关注度不高。后来微信支付跟进来,一下就火起来,我们也没想到。”巨头碰撞总能产生火花。2014年1月6日,“嘀嘀”打车宣布接入微信,1月10日,“嘀嘀”打车实行补贴,用微信支付时,乘客车费减免10元、司机在车费外另获10元。随之而来的是,“快的”打车1月20日开始增加补贴,条件与“嘀嘀”打车相同。仅过一天,“快的”打车对司机奖励就增至15元,比“嘀嘀”打车还高5元。这是两家的第一轮碰撞。2月10日,“嘀嘀”打车第二轮营销补贴开始,但补贴开始缩水,从每单10元降至5元。但是,“快的”并未同步降价。遇到没有默契的对手,“嘀嘀”打车只能将硬抗进行到底。17日,“嘀嘀”打车再次宣布,与微信支付第三轮营销活动正式开启,在不同地区实行不同额度的补贴政策。同日,“快的”打车表示,“‘快的’打车奖励永远比同行多1块”。这就是两家的第二轮PK,目前仍在进行之中。如此大手笔的补贴,两家企业究竟花了多少钱?按照“嘀嘀”打车两次公布的数据,第一轮营销活动中花销4亿元,第三轮营销预计花费10亿元。与此相对应,“快的”在1月21日,宣布花5亿元请全国人民打车,2月17日又表示,“‘快的’打车奖励永远比同行多1块钱”。照此计算,双方宣称的金额至少19亿元,总开销最高可能接近30亿元。不过,这些钱不全是打车补贴,其中还包括营销费用。即便如此,打车软件之战的开销还是非常昂贵。据了解,补贴打车的钱并不是一家独出,持续多久暂无时间表。“快的”打车公关总监叶耘和“嘀嘀”打车官方均向《国际先驱导报》表示,补贴是打车软件公司和支付企业共同承担,目前并没有明确的结束时间表,要根据市场竞争状况决定。部分消费者怀抱疑虑对打车软件,出租车司机大多数很推崇。从事出租车行业已经十多年的金建刚师傅告诉《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打车软件真得挺好用,每个月只是多用几百兆流量和百八块话费,但能多赚一千多块钱。打车软件能很好地减少空载,现在我基本能做到就近拉客,不跑冤枉路。”由于上海出租车司机是开一休一,这意味着金师傅其实半个月就能多赚一千元。不少出租车司机为多拉单子,还实现多机操作。北京金融街的上班族赵国栋告诉《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打车软件短短两年已经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今天下午我坐了一辆车,司机架了两部手机抢单,做得相当专业。”还有消费者不仅打车没花钱,反而赚了钱。上海白领李小姐在朋友圈里“感慨”,“真没想到,打车不仅没花钱,下车后出租车司机反而给1块钱”。原来,李小姐用“嘀嘀”叫出租车,微信支付随机补贴了15元打车费,但是她坐车只花了14元,所以下车时司机反而找回她1元。更有甚者,有出租车司机试图联合消费者“骗”补贴。在上海工作的金昊表透露,“我今天用嘀嘀叫了辆出租车,上车后司机问我装‘快的’没有,可以用‘快的’再下个假单我来接,我们一起赚这两个‘冤大头’的钱。”“没有错卖,只有错买”、“卖的总比买的精”,这两个观念在中国消费者脑子里可谓根深蒂固。虽然打车软件看起来实惠多多,但是消费者内心深处的戒备仍未卸除。在新浪微博关于“打车软件烧钱大战”的调查中,截至发稿时,有近万名网民参加。其中,近四分之三的调查者赞同“成王败寇!之后哭的会是消费者”,只有四分之一的调查者认为“两败俱伤!反正两家都不差钱”。可以感觉到,一边是巨头疯狂砸钱,另一边却是消费者不太买账。消费者便宜照占,但是并不觉得企业安什么好心。联手培养用户习惯砸钱唱戏到底为什么?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可能有以下几种考虑:首先,双方看似各不相让,实际可能早有攻守协议。君不见,苏宁和京东曾经的电商大战,也说“价高就赔”。虽然嘴上骂得厉害,但后来业内人士透露,其实竞争双方心里都有分寸,没必要“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毕竟,没有对抗就没有人气,两虎相争引来关注,最终大家共同发展。叶耘告诉记者,“1月20日时,‘快的’用户数大概是2300万,全国日订单量也就50万左右。但一个月不到,我们的用户已经突破4000万,目前正向5000万冲刺。”“嘀嘀”打车数据也显示,截至2月10日,首轮补贴4亿元结束后,用户数突破4000万,也较此前翻了一番。对此,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助理分析师庞敏丽认为,两家用四、五亿买两千多万新用户,平均吸引一个新用户的成本才20元多一点,远远低于电商行业人均200~300元的新用户获取成本。从这个角度看,两家企业其实赚了大便宜。其次,一款手机APP用户起码上亿才能盈利。通过这种两军对垒的阵仗,虽然花了一点钱补贴打车,但是如果把这钱当广告费,已经显得相当便宜。目前,全国上下都在关注打车软件,消费者也乐得下载使用。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近54%的网民使用过打车软件。第三,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也由此共同推广移动支付。张道生告诉表示,“作为中国最大的支付公司,我们希望培养用户的移动支付习惯。支付需要场景,而打车就是最常见的小额支付场景。‘快的’又是国内最大的打车软件,这也是支付宝推广打车软件的动力。”腾讯也在回复《国际先驱导报》记者的邮件中表示,“市场有竞争是好事,可以一起培养用户习惯,让更多人体验到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方便快捷。”悄悄抓取用户资料两款软件哪个会最终一马当先?速途研究院2月19日发布的报告中,综合多家第三方应用商店数据,截至2月17日,“嘀嘀”总计下载量占比46.60%,比“快的”高出2.39个百分点。看起来“嘀嘀”比“快的”多一些,但两家份额加在一起超过九成,这说明目前打车市场已是寡头市场,市场份额的略微差别其实影响并不大。不过,对消费者来说,用哪款打车软件其实都差不多。但是,打车软件的负面效应已经逐步显现。很多人发现,不用打车软件的人就很难打到车了。明明显示的是亮绿灯的空车,但是怎么招手就是不停。浙江泽大律师事务所付勇勇律师认为,以中老年为主的乘客或因不使用智能手机,或不会使用叫车软件,被排除在手机打车潮流外,因此对部分消费者很不公平。此外,对两款打车软件,技术人员提醒说,“比谁更省钱之余,还得比一下软件后台流氓的程度”。记者用腾讯手机管家查阅发现,“快的”涉及4项手机信息,包括获取联系人、通话记录、手机位置和手机识别码,而“嘀嘀”涉及的手机信息比“快的”还要多两项,即发送短信和获取短信内容。至少安全性上来看,“快的”略高于“嘀嘀”。近二十年的中国商战表明,价格战远非长久之计,竞争关键在于提高服务质量。有消费者建议,是否可以设计避免司机拒载的机制?是否能对接路途较近单子的司机提供补贴?招手停的乘客是否也能享受同等待遇?价格战就像强心针,只能提神不能健身。(来源:《国际先驱导报》文/叶健黄 安琪)

上一条:分析:亚马逊英国站流量的数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