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超市世界超市

董毅智:打车软件补贴短期内不会停止

摘要:日前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辽宁亚太律师事务所董毅智律师在接受《重庆时报》记者就“打车软件价格战”事件采访时表示:短期内补贴不会停止,因为用户消费习惯培养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补贴时限可能长达数月。以下为该报道全文:《重庆嘀嘀打车1天烧2000万快的乘客用户达120万》重庆嘀嘀方面表示,目前安装软件的的哥有23845位,乘客用户为615860个,从17日第三轮补贴开始,每天增长6000到8000用户左右,当天补贴大概2000万。快的打车上周末数据统计,在重庆,快的打车已经有17000个出租车用户,乘客用户达120万,每天在重庆市场的补贴费用达到百万级。烧了多少钱,还能撑多久?嘀嘀还能烧19天,快的17天快的打车公关总监叶耘在接受时报记者的采访时透露,“补贴活动不会一直下去,但是回馈的方式会越来越多。”有互联网业内人士分析,两大打车软件补贴政策不可能一直下去,估计最后阿里巴巴和腾讯会出面协商,给双方一个体面的台阶。嘀嘀打车表示,三轮活动的补贴总额将达10亿元,也就是说,从2月17日开始的第三轮补贴金额为5亿元。嘀嘀前天宣布,补贴额增至12~20元不等。以此计算,如果每次补贴为最低的12元,5亿元能烧22天,除去前天、昨天和今天,还能烧19天。如果补贴为最高的20元,5亿元能烧13天,除去3天,还能烧10天。1月20日至2月11日期间,快的打车的日均订单量在128万,单日最高订单量在162万,支付宝日最高订单量在60万,补贴总额已经超过了1亿元。媒体报道,截至2月11日,阿里巴巴投入的5亿人民币已经烧掉了1亿多,之后应剩下不到4亿元。2月17日,快的将补贴提高到11元,两天下来,又花费了约8400万,目前还剩下约3亿。如按3亿计算,每单补贴13元,日平均订单128万,从今天起还可补贴约17天。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董毅智则认为,短期内补贴不会停止,因为用户消费习惯培养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补贴时限可能长达数月。为何疯狂烧钱?抢用户,布局移动支付嘀嘀和快的的背后是阿里巴巴和腾讯两大巨头。今年2月,腾讯市值破万亿港元,而根据预估,阿里巴巴如果上市市值也在万亿左右。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表示,疯狂价格补贴的背后是阿里和腾讯两大野心:一是抢夺用户,培养用户的移动支付习惯,抢占打车市场份额;二是阿里和腾讯在移动支付的布局。产品和服务差距太小《京华时报》报道,互联网分析人士孙杰指出,目前打车软件都没找到盈利模式,都是拿着投资人的钱在狂烧,目的就是短期内获取大量用户,巩固自己的市场地位。一旦市场格局胜负分出,所有补贴势必停止。打车软件还是得回归理性,回到做好产品和服务上来,现在的价格战,其实是双方产品和服务差距太小导致。来自易观国际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三季度,“快的”打车的市场份额为41.8%,居行业第一,“嘀嘀”打车39.1%,仅差2个百分点。布局生态链为“线下”设伏其二则是阿里和腾讯在移动支付的布局。线下的服务出租车、酒店、商家、电影票等都是O2O市场生态链重要的部分,掌握了这些资源,那么生态链甚至整个生态圈都会完整得多。资深互联网分析人士洪波说,嘀嘀和快的主要瞄准一线城市的核心人群,这群用户的价值很高,后续可以进行很多线上到线下领域的尝试。沈阳一天内2787个的哥被嘀嘀下禁令前晚10点多,记者打车时被的哥告诫:“不要用两个软件叫车了哟,今天有几百个(重庆)的哥被查出来了。”18号晚7点多,沈阳出租车师傅收到了一条来自“嘀嘀打车”软件的消息:2月17日,沈阳有2787位师傅因刷单被禁用,他们提醒,在车上让乘客叫车;让乘客指定车牌叫车;未到目的地,上车就微信付款,都不可以。如经核实,立即禁用,不发奖励,情节严重将永久禁用。“有的留言说‘五个人扛了四袋水泥’,还有说要‘打车从地球到火星’。”的哥车师傅说,其实这些都是乘客先坐上车后再用的打车软件,算是指定叫车的“暗语”了。记者昨晚没有联系到嘀嘀打车相关人士,快的一负责人说,他们目前在重庆封号比较少,封的基本是没有顶灯的黑车。嘀嘀打车运营副总裁张晶曾表示,新一轮活动开始,他们加大了反作弊的力度,对现场叫车和指定叫车这两种作弊行为的司机和乘客,都将会永久禁号。他解释,现场叫车就是乘客已坐上车后叫车,司机应答;指定叫车则是指,乘客在叫车时明确说出司机的姓名、出租车公司或车牌号信息,然后该指定性信息的司机应答。重庆嘀嘀打车和快的打车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对于网上盛传的“挣钱漏洞”正在逐步解决。比如分段叫车,软件会根据GPS自动判断范围,如果是上车才喊单会被认为违规操作,不予补贴且直接封号。前日,嘀嘀打车宣布,使用嘀嘀并微信支付每次能随机获得12~20元不等的补贴,每天最多3次。同日,快的打车和支付宝钱包快速跟进,宣布每单给乘客减免13元,每天2次封顶,同时“挑衅”,快的“永远比同行多补贴1块钱”。这样的“路人甲”越来越多:他/她站在路边,手里拿手机,眼瞅着一辆辆空的出租车从眼前驶过,却不为所动,最后开心地跳上一辆出租车。对了,他/她总是很自然地坐在前排,真奇怪,曾经好多乘客怕司机找自己聊天,不是得躲进后排吗?上车后,乘客和的哥四目交汇、微微一笑,彼此心领神会,临下车,乘客掏出手机,轻轻一点,恨不得互道一句:“你的打车费!”“是你的打车费!”乘客:不但不给钱还要倒收钱?比快的打车一次减免13元的力度更大的是,同时安装两款打车软件。李小姐就是熟谙此法的打车达人之一,她透露了同时打车的方法,第一个单被司机接手后,再用另一个软件叫单,同一个司机抢单就行了。李小姐介绍说:“这些还是司机教我的。”李小姐说,她曾经从弹子石打车到江北,节约了近30元。不过,这种方法要看和司机的默契,“一般来说,打短程更划算。”按目前的政策,嘀嘀、快的每次打车至少各能返现12元、13元,共25元,如果不足这个数字,则由支付软件扣除0.01元,两款软件共计2分钱,也就是说,如果你的车程费用不超过25元,则只需要支付2分钱。“我接过一个单,3个年轻人从南坪去机场,轮番用打车软件支付,60多元的车费楞是全给免下来了。”一位的哥告诉记者。另一些乘客更疯狂。只坐10元起步价时,他们会和的哥商量,还是使用两个软件轮番支付25元,多余的15元钱则由的哥以现金方式返还,全额返还或各得一半,双方商量着来,“如果只有几块钱,一般还是不会给乘客的,算起来麻烦,再说支付宝的钱也不会立即就提出来,我们给现钱出去,总觉得不太保险。”一位的哥透露,“他说曾遇到一个客人,打车坐了个来回,最后倒给了他20多元,我多得了几块钱。”的哥:安装俩软件月赚5250元17日凌晨,记者用快的打车招到一辆出租车,开车的是个20多岁的小伙子,一上车就问,“有没有开通微信打车?”记者说没有,的哥便热心地上起课,“两个打车软件可以双支付,你先绑定微信银行卡,收到验证码,设置密码……”为了在记者下车前安装好微信支付、成功使用双支付,的哥一改往日雷厉风行,以20多码的速度缓行,最终,这次授课以没有收到验证码结束。的哥之所以如此热心,跟其背后的高收益有关。目前,使用嘀嘀打车的的哥用微信支付收车费,每单奖10元,每天限10单;用快的则是高峰期每单奖10元,每天最多5笔,非高峰期每单奖5元,每天最多5笔。假设一位的哥同时安装快的和嘀嘀,那他一天仅凭返现就最多能赚到175元钱,一个月按30天计算,就是5250元。此外,的哥的另外一些收益也不容小觑。上周一晚上9点多,在一家国企上班的付女士夫妇在动物园附近看电影出来,使用快的打车,近10分钟过去了没人接单,付女士加价5元小费,又过了几分钟,一辆出租车如约而至,“即便我加了5元,也比直接打车划算啊。”而每天凌晨都会从南坪去渝中区的王女士则说,“我打车到家只需要19元,使用两个打车软件时,还会多出来几块,我经常就按返现的上限支付了,反正是利人不损己的事,的哥能多得几块钱。”昨天凌晨重庆嘀嘀被黑招抱怨若优惠取消,你还会继续用软件打车吗?昨天凌晨0点30分左右,廖女士从四小区打车去大坪,本想使用双支付,然而嘀嘀打车出了故障。的哥抱怨:“你肯定叫不起单,接单的机器半个小时没响了,可能是系统坏了。”最终,廖女士支付了快的13元补贴之外的7元,的哥只享受了一次补贴。嘀嘀给司机推送的理由是“受到黑客攻击”,出现无法支付的情况。多位用户表示,嘀嘀无法使用,出现短暂瘫痪的现象。而昨日早间,乘客用支付宝付款时也连遭“系统繁忙”或“支付失败”。仅是系统故障就招来抱怨连连,设想有一天真的什么优惠都取消了,的哥和乘客的心情又是怎样?很多专家认为,大部分的哥都是冲着补贴去的,对软件本身没有忠诚度。“等补贴没了,司机说不定就卸载了软件,乘客该坐公交的又坐公交了。”市民陈先生说。市民杨先生表达了不一样的看法。“就算不补贴,我也一样可能会用软件叫车。”杨先生说,“偏一点的地方,之前可能很多司机问了地点都不会去,用软件叫车,司机提前知道目的地,如果刚好又顺路就会抢单,打到车的几率会高很多。”被冷落的他们全价打车的乘客市民蔡小姐昨天用嘀嘀叫车,计价器显示18元,用微信支付减免了15元,“不过当时下楼等司机来接时,一个在路边招手的妹子看着出租车开过她,停在我这里。大冷天的,她也冻得够呛。”蔡小姐说,站在那位妹子的角度,其实挺不公平的。“我以前怕打不到车,现在怕打到车后司机问我有没有装快的、嘀嘀。”外地的叶小姐说,有的司机听说她没装快的、嘀嘀,立马脸色由晴转阴,搞得她如坐针毡。不会用软件的中老年人50多岁的蔡叔叔住在大坪大黄路,“前几天去大坪医院,当时不是高峰期,开了好几辆空车过去,就是不停。我们这些中老年人,用不来那些软件,比以前难打车了……”不愿具名的的哥说,现在最不喜欢做老年人生意,因为基本不会用智能手机。大战结束,大战开始移动互联网时代,商业模式远没有PC端清晰。PC时代,腾讯主要从娱乐游戏赚钱,阿里巴巴主要瞄准电商服务,百度的商业模式是搜索。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巨头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业务交叉越来越多,冲突也会越来越多,不论是打车软件等直接冲突,还是争夺潜在收购对象的间接冲突。或许,发生在将来的烧钱“降温”,只不过是另一个大战的开始。(来源:《重庆时报》)

上一条:【B2C案例】不乱买:海淘搜索引擎为啥定位于时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