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超市世界超市

刘忆如: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跨境并购

由上海对冲基金园区主办的“2016第三届中国北外滩对冲基金峰会”于10月26日在上海外滩茂悦大酒店 召开,而在“并购与供给侧改革:资本大时代”的分论坛上北威国际集团董事总经理、香港特区政府经济发展委员会委员刘忆如发表名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跨境并购》的演讲,其表示,人民币刚刚加入的SDR,而SDR又称纸黄金 ,因为是在1972年开始的,是由国际货币资金用虚拟的方式把SDR作为一个外汇储备的成分,虽然各个国家用的比重不是特别高,一般而言就占每个国家不会超过5%,但是它的意义重大,是一个国家国际化的表现。以下为文字实录:刘忆如:感谢北外滩研究院今天举办的这个有趣的论坛,我也和大家分享一下大家最近关心的人民币加入SDR加速国际化的进程,在这个重大的变化下我们看一下中国的海外并购。首先,我们看一下最近人民币国际化的里程碑。刚刚加入的SDR,大家很清楚,SDR又称纸黄金,因为是在1972年开始的,是由国际货币资金用虚拟的方式把SDR作为一个外汇储备的成分,虽然各个国家用的比重不是特别高,一般而言就占每个国家不会超过5%,但是它的意义重大,外汇储备有各种不同的货币组合,既然大家都有用SDR,这个意思就是说如果你作为一个SDR里面的其中一个成分的货币,每一个国家的外汇储备一定都会用这个货币,所以我想人民币是不是国际化?其实最高的指标就是当它今天加入了SDR的时候,它就已经很清楚的绝对是国际货币,因为表示每一个国家的央行都必须握有人民币。进一步谈这个问题,我说一些自己的亲身经历,我觉得很有趣。我们知道在2008年 金融 海啸发生以后,2009年3月份左右连续在纽约时报有三篇 周小川 行长投书的论文,他在这三天中其实没有特别的提到人民币,也没有提到人民币的国际化,但是周小川说到“当我们走过金融海啸以后,一定要回头检讨 美元 的地位”。因为我们知道之所以2008年会发生问题,其实和美元作为主要货币是息息相关的,所以周小川提出了这个论点。那个时候在美国各地引发了各种批判,有的人说周小川是什么意思?他难道认为人民币要取代美元,在某种程度上变成国际化货币吗?当时觉得遥遥无期。在那个时候特鲁曼在三篇文章发表之后到中国进行了为期5天的访问,他和中国非常多的经济学家有很热烈的辩论,他提到说人民币怎么可能会变成国际货币?中国很多的经济学家从各个角度说这个事也不至于那么离谱。访问5天之后特鲁曼过境台湾第二天回美国,他在台湾的那天晚上我参加了餐会,在餐会中我提到了说我看了新闻报道,你和中国的经济学家有很热烈的辩论,可见你不看好中国的人民币国际化,他说是的,他说我相信在我有生之年看不到人民币国际化,我回答他说我希望你能够活的长一点就有可能看到人民币的国际化。所以国际化的最终极的指标就是你看到人民币变成SDR其中的一种以后,不管你觉得是不是值得这个位置,但是事实已经发生,所以今年10月1号人民币纳入SDR,变成成分货币。我们看一下人民币加入SDR的前后占比。在今年10月人民币加入之前,我们可以看到SDR占的货币比重美元是44, 英镑 34,加入之后看一下比重,美元41, 欧元 30,也比34少,人民币一下子跳到了将近11, 日元 从11变成8,英镑也从11变成8,这个组合平常是每5年改变一次,本来应该是在2010年之后下一次就是2015年,本来应该在去年改,可是去年10月左右国际货币基金提出来晚一年再改,大家就说为什么?显然在等人民币。等什么呢?等大家心服口服的说人民币应该加入SDR。所以加入SDR的条件第一个是在国际市场扮演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这个中国已经过关了。第二个其实还没有过,是说它的资本进出要自由,然后它的对外也要自由,所以自由和不自由的差别在什么地方?当它是一个国际化货币的时候,它的价格是由全世界定价,而不是中国自己定价。事实上从去年2月人民币贬值以来一直走到现在,人行在做什么事?在去年2月份之前人民币一路上升,大家看到人民币只有一个方向,这所谓的一个方向绝对不符合国际上游的惯例,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其实在这两件事上,尤其是资金进出的自由和兑换和货币定价这部分,我们看到因为作出了努力,所以人民币已经确定加入SDR。从2012支付只有0.25,所谓的支付是企业和企业之间、民众和民众之间的交易比重,这是自由发生的,所以也难过特鲁曼当初会觉得遥遥无期,你看2012年只有0.25的占比,离国际货币太远,但是你看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变化。我们看到最高的是2015年排到2.3亿,这是一个很自然的现象。因此它成为国际货币以后会带来什么改变?它的价格将由全世界共同决定,它的震荡会更加激烈吗?我们看一下别的货币当它是国际货币的时候有什么表现?大家看最近一段人民币贬值很多,看一下别的货币。英镑对美元,1972年的一英镑的价格是1.24,1972年英镑贬值50%。脱欧以后贬值20%,这也是大家共同决定价值的。日元,40多年来,1972年的一美元是357日元,现在一美元是103日元,所以1971到现在日元升值,升了250%,很有发展性。现在人民币变成国际货币,往哪里走?这里有两个例子告诉你都有可能,可以贬值50%,也可以升值250%。我们看了其他的国际货币,再看一下人民币。20141月份一美元兑换6.05,2016年10月是6.8。去年11月份的时候,可以看到人行公布说大家已经不要这么关心人民币兑换美元,我们关心一篮子货币,这个依据是中国对不同国家的贸易比重衡量的,所以将近一年来人民币超过对美元的贬幅。这也回归到周小川的文章,这个现象大家是不是需要检讨?我们看右边的图,美元的上上下下其实以美元指数来看的话,可以看到过去8年来美元的升值幅度是35%,当它升值的时候,过去8年来各种货币、 黄金价格 、石油价格都跟着它转。所以人民币的国际化会带来很多的震荡,但是更多的震荡之下和更多的风险之下也可以看到更多的机会。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乔治教授说“没有一个美国的大公司不是透过某种程度、某种方式的并购成长起来的”,他强调的这种并购,我们可以看到在人民币走国际化的过程中,中国的并购最近如火如荼的展开,这两者当然是息息相关。我们看几波国际上的全球并购浪潮。1895-1904的时候是第一波的并购风潮,发生在美国的第一次经济危机,第一波主要是横向,就是同一个产业中并购,所以产生的是一个企业的独占现象,所以这波并购造成的企业数量快速的减少,每一个企业只要还存在就变得非常的庞大,不管是矿产、石油、运输、基建等等,每一家都有一家非常大的公司,这样就产生大家对这种独占事业的反感,因此我们也看到反托拉斯法案出来以后,第一波的浪潮稍微放缓。到了第二波浪潮是1922-1929,他走了另外一个方向,虽然横向还有,但是主要走垂直,是上中下游大家尽量并购,在这个并购中就产生了很多的效率性出来,在这其中大家要互相的分,得到的利润要分,就变成了一门很大的学问,所以这里面产生了产权多元化结构之后,就确立了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也就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第三波浪潮是1965-1969,全球经济特色是一体化,所以第三波有横,有垂直,但是特点是跨国。第四波是1981-1989,特色是以小博大。第五波是1992-2000,特色是规模很大,强强联合。还有金融机构的并购也在其中。中国海外并购今天来巨幅成长,和现在的产生了第六波企业并购热潮有什么样的相关性?我们可以看到去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金额是1100多亿,今年光是第一季度的统计海外并购的金额已经追上去年全年,而且去年2015年是中国从第三名变成第二名,仅次于美国,所以大家会说成绩单马上要揭晓。这是现在的现况。海外并购当然不谈政府的角色或者是企业的角色,这个事这么快速的发生一定有背后自然市场的力量和原因,这个事的发生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对中国的效应是什么?我们中国走在现在这个阶段非常有海外并购的必要性。最主要可以看到今年第一季度的并购已经差不多和去年整年的金额追平,第一季除了高科技以外,还有农业、医疗、进行服务,包括金融性改革等等。另外更重要的是中国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地方,过去30几年来中国成就的是国际上100多年、200多年成就的一次工业革命、二次工业革命,中国那时候在什么地方?在宋朝之后的元朝不知道在做什么,之后又是清朝,我自己在芝加哥大学念书的时候,在附近有一个非常好的地方,有时候经常去走走,有一次看到中国的水车觉得非常的感慨,可是后来人家瓦特发明了蒸汽机,爱迪生发明了电灯的时候中国在做什么?我们还是停留在非常原始的阶段。所以中国跳过了一次和二次工业革命直接进入了三次,三次工业革命非常强,进入了 互联网 、 移动互联 网、大数据和智能制造,但是不能否认人家一两百年的努力还是有一定的道理,为什么意大利的工艺品的制造和设计还是第一,它当然有几百年来的传承,这个部分中国跳过去了,直接变成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强国,所以如何补强?就是并购。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海外并购的必要性,必须要有这些才能实现产业升级,不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我和 林毅夫 在芝加哥的时候是同学,我最近也看到他的辩论,很多人会觉得林毅夫前几年就说从世界 银行 回来说说中国的经济还可以爆发,很多人就会没有,我要在这里替他说两句话。他的意思是中国做这个、做那个没有理由不会增长,但是不如预期,所以其实是取决于中国做什么事,能不能跳脱一个所谓中等收入进入新常态甚至是往下走的成长率,所以就看中国是不是可以通过海外并购的方式补强。所谓中国制造的2025,希望和美国和日本在 制造业 上平起平坐。目标日益多元化,不仅是尖端科技,一方面符合中国制造2025,一方面符合内需带动的政策目标,2015之后也有很多的案例,不多谈,随便一看就有酒店、影业,各种 消费 都在其中。除了各种行业之外,谈一下地区。可以看到欧洲是46%,美国的并购是36%,亚洲是15%,这里其实也一样,非常符合中国发展的方向,因为要去买。从国家的角度来讲,从政策的角度来讲,能够达到最大效果的企业并购、海外并购是什么?是能够补强一次、二次工业革命中缺的东西,如果可以补强的话对 中国长远 的发展很有助益。大家也知道现在面临的困难“中国威胁论”,有很多的国家跳出来说这个不行,那个不行,这里也不多谈。每一个国家都有一些案例否决了中国的企业,在这里我们也认为其中一个方法其实不是直接并购的话,就是走策略联盟。这是另外一条路。所以可以看到几乎每一个国家都会发生这样的事。最后,这个议题如何和“ 一带一路 ”互相呼应?我们看一下“一带一路”的新布局,一带当然是经济带部分,是走陆路的部分,一路是丝绸之路,一路是海上之路,红色的是陆路,蓝色的是海路。特别说一下“一带一路”横贯欧亚,里面的国家一共有66个,人口是44亿人,占全球的2/3,但是经济总量是全世界的1/3,请大家注意人口2/3,GDP1/3,这些国家是有钱还是没钱?答案很清楚,所以这些地方是中国去投资的地方,对欧洲和美国走在前面是去并购,所以这是双拐齐下的一个措施。这是中国如果通过海外并购,通过所有长远的发展和长远的对于根基上的一个补强,目标没有人这么说,可是我们从这张图上可以看是不是这样子?大家可以看到海路就是通过非洲,沿路都是中国带领大家一起去做建设和投资。上面的路是陆路,直接走欧洲。最后合并。所以是亚洲、非洲、欧洲,终极目标看起来是亚非欧一体化,谁主导?中国。美国在哪里?边缘化。所以为什么亚投行有57个国家不顾美国的反对说要加入,英国第一个跳出来说加入,美国、德国、欧洲都加入。美国担心的是什么?如果有一天变成这样的一个状况,他要怎么办?这对于中国来说,尤其是通过第六波的兼并收购,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英国,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美国,有没有可能第三次工业革命就是中国?结语,英国脱欧以后欧洲经济的复苏我们打一个问号,包括中国自己需要走出去的情况之下,我们可以看到,刚才项目已经说了很多,除了科技之外,消费也是需要大家关心的。所以最后希望各位好好在这个行业中一起携手创建更亮丽的未来,祝福各位,谢谢!

上一条:跻身世界顶级联赛阵营 中超全球化发展路线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