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超市世界超市

赵占领:推动法律法规修改应对专车监管

摘要:日前,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赵占领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就“互联网专车”事件采访时表示,依据现行法律法规,私家车确实不得用于运营,而专车软件平台的性质为信息服务平台,本身并不提供汽车租赁和出租汽车业务,现行法律行规对其市场行为并无明文予以禁止。因此,如何更新监管观念和模式,推动法律法规的修改,以适应新的发展潮流,是有关部门需要面对的挑战。以下为该报道原文全文:《消费者欢迎的专车不该被围堵》6月2日,北京市交通委等部门约谈“滴滴专车”平台负责人,明确指出该公司推出的“滴滴专车”业务,使用私家车和租赁车辆配备驾驶员,从事按照乘客意愿提供运输服务并按里程和时间收费的客运服务,违反了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尽管此前交通运输部有关负责人曾向媒体透露,深化出租车行业改革指导意见初稿中明确“鼓励新业态创新规范发展”,上述消息一经发布,还是引发各方对专车未来的高度关注和担忧。专车倒逼出租车改革今年之前,估计很少有人能想到,专车竟会如此火爆。凭借其便捷的叫车方式和贴心的服务,今年年初以来,我国专车市场迎来了快速发展。除本土的专车企业不断加大投入外,Uber作为“外来的和尚”也高调加入到国内专车市场的争夺。不过,随着专车的快速发展,传统出租车的市场份额受到严重挤压,使得原本就已矛盾重重的出租车行业更加举步维艰。多年来,我国各地出租车行业普遍处于垄断运营状态,出租车拒载多、服务差、“份子钱”高等问题始终饱受诟病。也正是因为僵化的垄断运营体制,使出租车行业长期缺少改革的动力。而专车的出现就像一场狂风,一下掀开了出租车行业的被掩盖的种种矛盾。由于顾客流失严重,今年年初以来,全国已有多地出现出租车司机停运甚至打砸专车的事件。不少业内人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曾表示,专车的出现实际上是在倒逼传统出租车行业改革,只有改革,传统出租车行业才能走出目前面临的困境。神奇的大数据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借助互联网腾飞的专车也给出租车改革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专车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让乘客能够通过手机客户端预约叫车,改变了原来乘客追着出租车跑的局面。而且,一对一的客户评价直接决定司机收入,激励司机提升服务质量。更重要的是,专车服务对大数据的应用,对提高交通运输服务效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北京工业大学城市交通学院副院长陈艳艳告诉记者,专车得以成功的重要原因就是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充分诠释了两个概念。“第一个概念是共享。通过手机软件,充分共享信息资源,使需求方和服务方像找对子一样很快找到对方,从而提高运输服务效率。另一个是对等的概念。专车服务实现了乘客和司机的平等,他们的信息是交互的,乘客可以选司机,司机可以选乘客,这是一个完全对等和相互对话的方式。”陈艳艳说,正是凭借上述优势,加之大城市出租车的供不应求,专车迅速抢占了市场。根据滴滴快车方面发布的数据,仅在5月25日首次推出周一坐专车活动的24小时内,就有215万人次乘坐了滴滴专车。根据当天的服务数据分析,“北京是零点以后,各大写字楼出发订单数最多的城市,杭州的专车司机以平均接单速度少于20秒被评为司机最积极的城市,而大连、南京在17点以后到达各大菜市场的订单暴涨90%……”这样的大数据,让出租车行业望而生畏。将大数据运用于专车领域,对用户用车偏好和选择进行全面跟踪,不仅能有效优化车辆资源配置,也形成了专车企业的核心竞争力。AA租车CEO王利峰甚至指出,通过对大数据分析,AA租车对司机的接单率、拒载率、油耗、发动机温度、超车次数、急加速频率、停车开空调油耗、空驶时间等等,全部可以通过大数据进行管理,并由此总结出司机的开车风格和车辆的行驶运作状态。“互联网+”才是方向面对当前客流量下滑的局面,对全国的出租车行业来说,抱怨和打压专车恐非治本之举。不少业内专家指出,要扭转困境,出租车行业需要打开改革思路,主动拥抱互联网新技术。与众多城市出租车行业管理部门抵制专车的消极态度不同,上海采取了积极的态度。6月1日,上海市交通委、出租车企业和滴滴快车联合建设的出租车信息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运营,这也是官方首次与第三方打车软件展开正式合作。在这次合作中,上海市交通委打算部分放开市场,而滴滴快车则可共享部分数据。该平台的上线获得了舆论的一致好评。“上海模式”避免了出租车行业对互联网约租车企业的敌视,或许为全国范围内的出租车改革指明了方向。毕竟,面对互联网+的大潮,主动成为弄潮儿总好过无助的溺水者。陈艳艳建议,其实互联网化的专车完全可以与传统的出租车并在一起,做一个大的第三方平台,让参与者能够共享资源,实现多赢,而且这样的模式不需要打破现行出租车管理体制,阻力更小。“其实,不管哪一种出租车,只要能提供便捷高质的服务即可,不需要区分到底是哪家公司。这样的话,资源共享得越多,共享平台所发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就越大。”陈艳艳说。而据记者了解,在一些发达国家,传统的出租车行业从消费者利益角度出发,主动投入互联网+的怀抱,获得了新的行业发展空间。新加坡就是一个范例。据了解,新加坡最大的几家出租车公司均提供约租车类软件,而且全国绝大多数的出租车均安装中控系统和GPS系统,系统后台会根据出租车的位置进行接单和调配,同时跟踪出租车的服务情况。新业态宜疏不宜堵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副司长王水平此前向媒体透露,“鼓励新兴业态发展”已经写入目前正在征求各方意见的出租车改革指导意见初稿中。专车能否在法律法规层面获得“更体面的身份”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赵占领表示,依据现行法律法规,私家车确实不得用于运营,而专车软件平台的性质为信息服务平台,本身并不提供汽车租赁和出租汽车业务,现行法律行规对其市场行为并无明文予以禁止。因此,如何更新监管观念和模式,推动法律法规的修改,以适应新的发展潮流,是有关部门需要面对的挑战。针对目前国内出租车司机抵制专车的现象,陈艳艳认为,这个问题的根源还是在出租车行业本身。陈艳艳认为管理模式和服务心态落后是出租车行业“败北”的重要原因。“我觉得缺少竞争不是根本性问题,出租车公司和公司之间也存在竞争。新业态里更重视乘客的反馈,过去虽然看似出租车公司经常开会,看似管理很严格,但是因为没有真正地跟服务群体的评价紧密结合起来,导致管理也流于形式。”陈艳艳分析道。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研究员钟笃粮认为,打压专车并不能解决当前城市运力不足的问题,尽快将专车纳入法治框架才是当务之急。“互联网+本质上是一次信息技术的变革,与其结合的许多领域,必然会带来传统运作模式和利益结构的改变,对此,我们应该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以改革的行动来对待,尽快研究、修改不合理的法律法规,把专车服务纳入法治框架”。目前,全国的出租车行业及互联网约租车行业都在静候国家层面的出租车改革方案的出台。“不管是出租车也好,专车也好,作用都是提供第三方服务的个体化交通工具。政府应该当好裁判员和指导者,需要比运营企业和商业企业站得更高一点,需要更了解城市发展的趋势和需求,顺应互联网时代潮流,鼓励创新创业,做好长期规划。”陈艳艳建议道。

上一条:吴旭华:保障网络安全法律不能缺位

相关推荐